弘历行书临王羲之草书帖轴
【弘历行书临王羲之草书帖轴】
故00239669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临王羲之草书帖》轴,清,乾隆书,纸本,纵92.5厘米,横39厘米。
  释文:
  得足下旃罽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顷服食,方回近知,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宰相安和,殷生无恙,时面兄,当宜兄怀。
  款署:“己巳仲冬”,为乾隆皇帝39岁时所书。款下有“『0609』”(即八卦符号“乾”)“隆”连珠印和“御书”方印。
  此书为临王羲之胡桃、安和二帖,在《淳化阁帖》中称为旃罽帖及宰相安和帖。
  其书虽称临帖,但多出于己意,笔法遒劲圆润,流畅自然,墨色饱满,体势秀逸,明显地渗透着赵孟頫书体的韵味。
  乾隆皇帝名爱新觉罗·弘历,在位60年,是清朝皇帝中最长寿的一位。他一生游艺翰墨,擅画山水、花草,尤工诗文。《霋岳楼笔谈》记其“栖情翰墨,纵意游览,每至一处,必作诗纪胜,御书刻石”。存世墨迹极多,书法主宗元代赵孟頫,用笔圆润,结体秀媚,意趣潇洒飘逸。

撰稿人:李艳霞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又博览秦汉篆隶碑刻名迹,自出机杼,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方回

方回(1227-1307年),字万里,号虚谷,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南宋景定年进士,知岩州府事。入元为建德路总管。方回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先赅之。及守岩州,举城迎降于元。晚年倡道学。著《桐江集》、《瀛奎律髓》等流布于世。

乾隆皇帝

淳化阁帖

宋太宗(赵炅)淳化三年(992年)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然后摹刻成为法帖。大臣登二府者赐一部,此即淳化阁法帖十卷,简称阁帖。因只是朝廷捶拓,赐本也少,不及百年,原拓已极难得,王著学识不足,采择不精,标题多误。淳化阁帖是第一部官刻丛帖,故称“祖帖”。

赵孟頫

赵孟頫(音fǔ)(1254—1322年),元代画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宗室,14岁时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入元出仕,历任翰林侍读学士、荣禄大夫等职,卒赠魏国公,谥文敏。他对诗文音律无所不通,书画造诣极为精深,“元之冠冕”。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书法钟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赵构以及历代诸家,篆、隶、真、草各臻神妙。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