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公草书自书诗卷
【丁元公草书自书诗卷】
新00054263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自书诗》卷,明,丁元公书,纸本,手卷,纵28.2厘米,横213.5厘米。草书,64行。
  本幅款钤“释净伊印”、“愿庵”印2方。引首王寿祺篆书“明贤诗翰”。收藏印有王福闇、谭观成等印7方。
  文中“乙酉之后”、“戊子春季”,纪年分别为清顺治二年(1645年)和顺治五年(1648年)。时丁元公已去发为僧。从文中可知,此为丁元公应翁荀映之邀,“坐卧山林新绿之中”,与诸多朋友相聚后临别所作的诗赋。 《自书诗》书法形态怪异,字形大小错落,相互穿插,笔画长短恣肆,顿挫、跳跃幅度很大,线条粗细变化丰富。此卷书法率意、险崛,锋芒外露,有纵横造险之势。
撰稿人:傅红展

手卷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形式之一种,有严格而规范的装裱工艺手法。手卷自右向左横向展示,便于案头观赏。

丁元公

丁元公(生卒年不详),字原躬,浙江嘉兴人。布衣,后为僧,法名净伊,号愿庵。善画山水、人物、佛像,为僧后专画佛像,而山水笔墨尤为高远。兼精缪篆,善书,工诗。

引首

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

王寿祺

王寿祺(1878-1960年),即王禔,初名寿祺,字维季,号福厂,浙江杭州人。喜蓄印,自称印佣。工书法,钟鼎、楷书、隶书无所不能。又精刻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与叶铭、丁仁、吴隐共创西泠印社于杭州西湖孤山。民国初至北京,任印铸局技正。新中国成立后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