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同书行书苕溪渔隐丛话轴
【梁同书行书苕溪渔隐丛话轴】
新00187655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苕溪渔隐丛话》轴,清,梁同书书,纸本,行书,纵130.3厘米,横34.5厘米。
  释文:
  世间俚语往往极有理者,如云:闻事莫说,问事不知,闲事莫管,无事早归。若能践此言,岂有不省事乎。又云:少吃不济事,多吃济甚事,有事坏了事,无事生出事。若能守此戒,岂复为酒困乎。苕溪渔隐丛话。己未冬初山舟同书书时年七十有七。
  下钤印“山舟”、“梁同书印”共2方。无鉴藏印。
  此轴是梁同书节录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的一片段。此书写于“己未冬初”,即嘉庆四年(1799年),时梁同书77岁,为其晚年手笔。但此书出笔轻疾,柔中含刚,结字严谨,遒劲俊爽,毫无苍老之气,可见他从未间断对书法艺术的追求。钱泳《履园丛话》曾云:侍讲(梁同书曾任翰林院侍讲)早年书宗赵、董,惟自壮至老,笔笔自运,不屑依傍古人,故所书全无帖意。”

撰稿人:李艳霞


渔隐

“渔隐”作为绘画题材始于唐代。唐代诗人张志和隐而不仕,以一叶扁舟垂纶捕鱼为乐,自号“烟波钓徒”。他创作了《渔父词》和《渔隐图》,从此这一题材便经久不衰。各个时代所追求的归隐意味是不同的。在元代,面对蒙古政权的高压统治,没有政治出路的汉族文人纷纷避世隐遁,所以在他们创作的《渔隐图》中“隐逸”的意味强烈。到了明代,文人可通过科举制度走上仕途,他们所描绘的《渔隐图》中出世隐逸的思想被大大淡化,却加强了对现实社会的描写,这是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

梁同书

梁同书(1723—1815年),字元颖,号山舟,晚号不翁,90岁后又号新吾长翁,大学士梁诗正之子,浙江杭州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自幼爱好书法,12岁能为擘窠大字,初学颜、柳,中年用米芾法,直至90岁依然笔致洒脱,无苍老之气,与梁巘有“南北梁”之称。著有《頻罗庵论书》、《頻罗庵书画跋》等。

《苕溪渔隐丛话》

《苕溪渔隐丛话》是诗话集,南宋胡仔撰。胡仔,字元任,绩溪(今属安徽)人,寓居苕溪,自号苕溪渔隐。此书前集60卷,后集40卷,是继阮阅《诗话总龟》而作。但阮书以内容性质分类,此书则按人物年代先后排列,引录资料较为繁复。除辑录前人或时人著述外,并采其父舜陟(号三山老人)之说,有时也申述自己的意见。

钱泳

钱泳(1759—1844年),字立群,号梅溪、梅花溪居士、台仙等,金匮(今属江苏无锡)人。能诗,工书法,尤精隶书,取法汉、魏,又精于镌刻碑版,曾缩临汉碑、唐碑刻行于世。亦工绘画。著有《履园丛话》等书。

侍讲

官名。汉代时仅侍从皇帝、太子讲授经义。三国后正式置官。多以明经博学者充任,不常置,无定员。明代为翰林院属官,正六品,掌讲读经史。清代沿置,顺治元年(1644年)定制2人,十五年(1658年)增1人,俱汉官。康熙九年(1670年)增满官3人。乾隆五十年(1785年)定满官2人、汉官3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各增1人。初秩正六品,雍正三年(1725年)改从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