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桷行书雅谭帖页
【袁桷行书雅谭帖页】
新00092265-3/20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雅谭帖》页,元,袁桷书,纸本,行书,纵28.3厘米, 横38.9厘米。
  释文:
  桷比者终日获接雅谭,继即探伺,且有假书之请。迺闻风帆趁潮,将促运米舟以还,繇是不果。兹审珮音琅然,方持螯高詠,视吾徒如逐臭。妙墨相遇,惜不能与玉柱惠文相聚耳。二碑岂立谈可了,明当聚首。不具。桷再拜。
  本幅有鉴藏印“安仪周家珍藏”、“莲樵鉴赏”、“景贤”、“谭氏区斋书画之章”、“赵叔彦”等12方,半印2方。
  此帖为应酬信札,故信笔书写,无拘无束,章法自然得体,用笔结字颇有法度,提按转折,刻意精致,具有米芾沉着痛快,欹侧奇险之笔势。
  《墨缘汇观·法书卷》、《三虞堂书画目》两书著录。
撰稿人:傅红展

袁桷

袁桷(1267—1327年),字伯长,号清容居士,庆元(今浙江庆元)人。为童子时已著声。元大德初年(1297年)为翰林国史院检阅官。擢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元至治元年(1321年),官至侍讲学士。袁桷的书法规整,不露锋芒,《元史》记载:“朝廷制册,勋臣碑铭多出其手。”去世后赠中书省参知政事,追封为陈留郡公,谥文清。

米芾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晚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地方官,宋徽宗时任书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精书画,绘画擅长水墨山水,作泼墨云山,自云:“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米芾《画史》)创“米家山”。他善用墨法,董其昌评:“老米画难于浑厚,但用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焦墨,尽得之矣。”(《容台别集》)所创“米点山水”意过于形,极富笔墨情趣,使山水之格为之一变。 书法初宗二王、颜真卿,后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用笔变化多端,有“八面出锋”之誉,结体欹侧多姿,具真率自然之趣,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北宋四大家”。

《三虞堂书画目》

清完颜景贤撰。分上下卷,上卷为法书,下卷为绘画,共收录作品146种,时代从晋唐至明代。目录之下有著者简短的按语。书画目之后另附碑帖目17种,最后附论书画诗20首,并系识语。苏宗仁为之校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