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谦行书文潜帖
【吕祖谦行书文潜帖】
新00133451-10/10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文潜帖》,宋,吕祖谦书,纸本,册页,纵30厘米,横18.8厘米,行书,5行,47字。
  《文潜帖》又称《慰言帖》。释文:
  祖謙上覆。文潛至孝知府朝議兄,謹此附承慰唁。惓惓之意,不殊前幅。中甫昆仲,並想□痛難勝,亦不及一一上狀。祖謙上覆。
  本幅鉴藏印钤有“忠源”、“之印”等半印三方和草押一字。帖后有清孙承泽、张敦仁等三段题跋。
  此帖为《宋代法书册》所收之一,是吕祖谦致刘焞的书札,内容为慰唁。刘焞,字文潜,成都人,曾任集英殿修撰,淳熙七年正月移知江陵。宋代朝议大夫与集英殿修撰同为正六品,上款称其“知府朝议”,当在淳熙七年刘焞知潭州任时。因此,此帖应为淳熙七年(1180年)所书,吕祖谦时年44岁。
  《文潜帖》笔法奇异,婉转跌宕,简牍精丽,为时所重。吕氏存世作品很少,故此帖极为珍贵。
撰稿人:傅红展

册页

册页的组合形式类似西方绘画中的组画,这种艺术形式在山水画中能够比较完整地展现一个地域不同的自然景观,在花鸟画中可以从多重角度、时节去描绘其自然姿色。在人物画中,可以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故事发生的全过程或细化表现某种道德观念。

吕祖谦

吕祖谦(1137-1181年),字伯恭,浙江金华人。宋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历官著作郎兼国史馆编修。与朱熹、张栻友善,时称“东南三贤”。为学主明理躬行,反对空谈心性,开浙东派先声。卒谥“成”。

知府

府级行政机构之长官。宋代始置,称“知某府事”,简称“知府”。掌教化百姓,劝课农桑,甄别孝悌,奉行法令条制,宣读赦书,举行祀典,考察属官,赈济灾伤,安集流亡以及赋役、钱谷、狱讼等事。视本府地望高下,或兼留守司公事,或兼安抚使、都总管、巡检等职务,总理本府兵民之政。明代始以知府为正式名称,掌管一府政令,总核所属州县之赋役、诉讼等事,汇总于布政司、按察司。清之各府,以冲、繁、疲、难四字分定等第,划为最要缺、中缺、减缺。各府调补知府时,有“请旨缺”、“题补缺”、“调补缺”、“留补缺”之分。应升、应补官员也按为官情况划分等第,以求人、缺相宜。

孙承泽

孙承泽(1592—1676年),字耳北,一作耳伯,号北海,又号退谷,山东益都(今山东寿光县)人。明崇祯进士,官给事中。李自成克北京,任四川防御使。入清,官至吏部左侍郎。富收藏,精鉴别书画,其常用鉴藏印记有“孙承泽印”、“退谷老人”、“北平孙氏砚山斋图书”、“北海孙氏珍藏书画印”、“长宜子孙”等。著有《庚子销夏记》八卷,为其所藏书画的著录书。此书所录以题跋为详,间有议论与考证,鉴裁精审,评论独到,为学者所重。另有《春明梦余录》《天府广记》等多种著述传世。其常用鉴藏印记有“孙承泽印”、“退谷老人”、“北平孙氏砚山斋图书”、“北海孙氏珍藏书画印”、“长宜子孙”等。

大夫

官名。春秋战国时期由诸侯分封的贵族为大夫,享有封地,并掌管封地内的行政。

【相关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