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草书自书诗卷
【解缙草书自书诗卷】
新00098059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自书诗》卷,明,解缙书,纸本,手卷,纵34.3厘米,横472厘米,草书,75行,389字。
  解缙《自书诗》卷释文
  本幅共录自作诗 7首,是解缙于1407――1410年在广西、交阯为官期间所作。除第六首《过藤县》外,其余 6首均见于解缙《文毅集》,其中个别诗句互有出入。
  作品创作于永乐八年(1410年),时解缙42岁,恰从遥远的边陲入京奏事。之后不久即被陷入狱,5年后惨死狱中。此卷书法纵横超逸,奔放洒脱,点划出规入矩,绝无草率牵强处。章法经营尤见匠心,全篇一气呵成,神气自备,显示出解缙驾御长卷游刃有余的不凡功力。从卷末自识中流露出解缙本人对此卷也是颇为得意的。他把这件得意之作送给祯期,祯期为解缙兄解纶之子,以书名,不失门风。
  幅后有明王穉登跋一则。钤诸家鉴藏印共25方。曾经清安岐、乾隆、嘉庆、宣统御府收藏。《平生壮观》《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石渠随笔》等书著录。
撰稿人:华宁

解缙

解缙(1369—1415年),字缙绅,号春雨,江西吉水人。幼颖敏,20岁举进士,授庶吉士。为明太祖朱元璋爱重,常侍御前。永乐间擢侍读,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并直文渊阁,预机务。累进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永乐五年(1407年)坐廷试读卷不公,谪广西布政司参议,改交阯。八年(1410年)为汉王高煦诬陷下诏狱,十三年(1415年)死于狱中。解缙少年登朝,才名烜赫,表里洞达。然任事直前,好臧否,无所顾忌,为廷臣所嫉。善狂草,挥洒如风雨,自成一格。有《文毅集》行世。

手卷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形式之一种,有严格而规范的装裱工艺手法。手卷自右向左横向展示,便于案头观赏。

交阯

交阯,一作交趾。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明永乐五年(1407年)设省,辖境相当今越南的北部、中部地区,治所在交州府(今越南河内)。

《自书诗》卷释文

“约山中友” 望极秋空无片云,前山历历见遥岑。 新鸿渐到边尘静,旧雨不来汀草深。 仙李有时曾入梦,伯桃死浚少知人。 如君真是忘机者,海上沤盟便可寻。 “宋饭冰” 欲共谈诗一解颐,停云空惹思依依。 梅花赋就广平老,杨柳门闲靖节凋。 驿路数程征马瘦,家书千里过鸿稀。 思君怕倚阑干北,拄笏看山竟落晖。 “北窗” 北窗隐几乐吾天,莫遣新愁到耳边。 一帽好花供醉舞,半杯凉月伴闲眠。 故人自欲辞文叔,明主何尝弄浩然。 留取长安遮日手,养成指甲理朱弦。 “拜霞屿待制伯祖墓下” 难寻华表与丰碑,三尺坟台山四围。 翁仲多年苍珮剥,子孙寒食纸钱稀。 瘦藤拔地长蛇走,灌木维垣野鼠肥。 远也久违乡族去,忍将椒酒酹斜晖。 “高卧” 人生天地一『0159』庐,耕凿虽劳乐有余。 因阅杜诗删旧稿,为观羲帖习行书。 山公醉后犹骑马,渭叟闲来只钓鱼。 世道秋风总萧索,何如高卧白云居。 “雨余” 两两鸣鸠语画檐,雨余芳草欲生烟。 甕头酒熟常留客,象外诗成颇类仙。 扬子有才犹执戟,渊明无事合归田。 地偏时事人传少,收拾琴书且昼眠。 “元友山南山新居” 桃柳参差出短墙,小楼突兀瞰湖光。 出门便与青山对,读易能消白日长。 砚石洗来如玉润,药苗晒得似茶香。 邻僧亦有通文者,常把诗来恼漫郎。 “再赋” 幽居稳占南山下,人迹稀踈水竹村。 转巷始知犹有路,傍湖更好别开门。 酒尊尽日尝谋妇,诗课闲时略抱孙。 孤鹤不来高士少,暗香且伴月黄昏。 “答胡苇杭” 久矣相期物外游,长风吹不断闲愁。 两山翼翼青如舞,双鬓颾颾白始休。 蕉鹿梦回天地枕,蒪鲈兴到水云舟。 旧藏方镜明如月,看去看来又一秋。 “次胡苇杭韵” 曾识清明上已时,懒能游治步芳菲。 梨花半落雨初过,杜宇不鸣春自归。 双塚年深人祭少,孤山日晚客来稀。 江南尚有余寒在,莫倚东风褪絮衣。 “送王仙麓史君赴道州踅归三山” 家山小为离支留,征斾催行莫待秋。 应有矮奴骑竹马,相随迓吏拜兰舟。 舜山如画当楼见,楚水浮香绕郡流。 念我有亲头雪白,云龙追逐恨无由。 “奉寄恬上人” 竹筇轻健草鞵宽,野外消磨半日闲。 病叶已霜犹恋树,片云欲雨又归山。 灯分寺塔晴偏见,水隔渔家夜不关。 愧我莫如沙上鹭,霎时飞去便无还。 “闫氏园池” 真妃已返凤台仙,独立池亭思怆然。 海岳不传青鸟信,石房谁抱白云眠。 宫桃移种难生实,院箨初翻又引鞭。 凝碧荒凉弦管静,萍花浮满钓鱼舡。 “江上送友” 知尔怀亲忆故州,相逢沽酒且迟留。 夕阳有恨荒荒白,江水无声泯泯流。 孤鸟出潮投渚尾,野芦飞雪压船头。 却愁明月中秋近,不得同登庚亮楼。 “送刘竹间归庐陵” 驿路梅花漠漠寒,狨衫絮帽出长安。 悬知客久归心切,自觉交深别语难。 春入西江随马去,山留残雪待人看。 青原白鹭如相问,十载湖滨只钓竿。 “道场山” 山行龟背路羊肠,伏虎禅师古道场。 老木阴中安御坐,白云堆里抚僧床。 勺泉清澈涵秋味,尖塔孤撑界夕阳。 笑月亭空人影散,松风如雨动天簧。 “何山” 溪转峰回一径平,田头白水照人清。 寺因何氏封山姓,客把坡诗证地名。 萝月长随行道影,杉风犹带读书声。 云津桥下潺湲急,僧濯袈裟客濯缨。 “新安郡圃” 台榭凌空眼界宽,得闲来此独冯栏。 春浮练水蒸城润,雪被黄山入座寒。 古树巢空群鸟散,荒池沙满碎漂乾。 白云在望归期定,不见青油护牡丹。 “拜孙花翁墓下” 水仙分地葬诗人,一片荒山野火焚。 荐菊有亭今作圃,扫松无子漫留坟。 蜗牛负殼粘碑石,老鹳携雏入陇云。 欲把长箫歌楚些,却怜度曲不如君。 “兵问有歌舞者” 边尘未定苦无谋,年少金多绝不忧。 野战已酣红帕首,涂歌犹醉锦缠头。 蛾贪银烛那知死,月恋金尊不照愁。 亦欲辟秦高隐去,桃花源上觅渔舟。 “寄董无益” 邮铃带箭发纷纷,何日山深耳不闻。 迁客无乡难辟祸,饥民失业半充军。 马蹄乱踏湖西雪,鹰阵平拖塞北云。 我亦懒谈今世事,自看吊古战场文。 “题小阁一团和气” 斫窗粘纸着方床,四面虚明取乡阳。 毡席坐来终日焕,皮簾揭动北风凉。 挂瓶水满梅花活,折鼎汤鸣芋子香。 布被蒙头晝眠熟,不知门外雪洋洋。 “董静传挂冠四圣观” 静挼秋绿洗荷衣,问隐孤山只鹤随。 得酒可谋千日醉,挂冠犹恨十年迟。 云和家有仙人谱,石鼎今无道士诗。 莫对梅花谭世事,此花曾见太平时。 “刘悦心入道三茆观” 鶡冠高挂九松颠,去洁三茆香火缘。 相国向犹为道士,将门今又出神仙。 坐看红日生沧岛,吟寄青衣入洞天。 跨鹤归来云舍近,西风井邑只依然。 “同扬心乡过孤山访静传不遇,自游和靖祠下,明日奉寄二高士” 飞仙又向别峰游,竹下闲房且小留。 满鬓朔风吹客帽,倚阑落日在涌舟。 梅花路冷难寻塚,葑草田荒半作洲。 独往独来沙鸟怪,山空木短使人愁。 “酬邓山房尊师” 山房闲伴白云栖,琴不须弹听者稀。 北道主人新拜号,西州隐士旧传衣。 粵亡未合鸱春去,蜀远难随杜宇归。 亦欲共君联石鼎,龙头豕腹怕机讥。 “不应聘高士” 束书入谷起征君,盥耳渊栖似不闻。 知有故人来问字,喜无逋客为移文。 忍贫羞说黄金尽,爱老慵将白发芸。 独倚高楼南北望,青天依旧有闲云。 “怀古” 吹杀青灯炯不眠,满衿怀古恨绵绵。 江东曾识亘司马,沧海难追鲁仲连。 吴岫月明吟木客,汉宫露冷泣铜仙。 何时一酌桃源酒,醉倒春风数百年。 “和范爱竹三首” 半生豪气学元龙,湖海惟知敬数公。 徒有贞心招隐逸,恨无巨眼识英雄。 天衢骑马衣冠异,雨屋鸣鸡杼柚空。 西崦东屯何日了,定应愁老浣花翁。 秉烛追游忆盛时,懽悰终较昔年稀。 柳多客折凉阴薄,薇少人餐雨绿肥。 蝴蝶觉来方识梦,海鸥飞去未忘机。 相逢且可谈风月,莫话兴亡与是非。 风雨萧萧白昼昏,肃襟受此一凉恩。 丘园不作轩裳梦,陵谷空遗斧凿痕。 乍可扣舷歌楚泽,何堪把瑟立齐门。 有时散步西原上,共醉田家老瓦盆。 “问赵元父病” 裹饭无因绝往还,惟应帖子报平安。 山公马向花前放,岐伯书从枕上看。 贸易近来多此药,支持强欲着南冠。 有时泥醉西园月,只欠梅花共倚阑。 “赠金荪璧” 黄纸红旗事已休,莫思入谷有鸣驺。 天开东壁图书府,人立西湖烟雨楼。 林浅易寻和靖隐,菊荒空忆魏公游。 客来把玩新题扇,半似钟繇半似欧。 “再答元父” 騕『0162』龙媒去未还,独骑款段客长安。 青黄谁采沟中断,黑白当从局外看。 尊俎风流陈日月,山林人物古衣冠。 桂花满袖王孙远,空倚天风十二阑。 “寄赵春洲莫两山” 湖山荡目旧游空,风景荒凉客路穷。 雨意忽生桐叶外,秋光都在木樨中。 乾坤混混多游骑,江汉寥寥看断鸿。 自古隐人多嗜酒,却怜无酒醉新丰。 “和两山”两首 世事抨棋入角危,有人袖手只攒眉。 路通巴蜀那须檄,马立澶渊更要诗。 公竟醉耶从汝笑,树犹如此信吾衰。 传闻双珥消兵气,犹把葵心向郁仪。 穷乡何处觅新丰,身世悠悠醉梦中。 未学伏波尸马革,且随甫里问龟蒙。 簷头喜有桑榆日,兵后那无草木风。 亦欲飞神游八极,扁舟坦卧不须篷。 “读陈去非集” 简斋吟册是吾师,句法能参杜拾遗。 宇宙无人同叫啸,公卿自古叹流离。 穷涂劫劫谁怜汝,遗恨茫茫不在诗。 莫道墨梅曾遇主,黄花一绝更堪悲。 近世习唐诗者,以不用事为第一格。少陵无一字无来处,众人固不讥也。若不用事云者,正以文不读书之过耳。暇日,与里人盛元仁言之。予、元仁俱以笔墨受两山先生知,予之心、元仁之心、先生之心同矣。元仁归十锦将束书渡淮,辄录小卷赠行,以寄君思。若元仁小好诗,录以教我,以寄予思。明月天涯,千里对面,稽不孤矣。戊寅七夕前三日武林仇远顿首再拜。

解缙《自书诗》卷释文

去歲端陽奉御筵,金盤角黍下遙天。黃封特賜開家宴,迴首薰風又一年。右廣西感舊。 荔枝子結蟲窠綠,倒黏花開女臉紅。望見石城三合驛,便分岐路廣西東。右過三合驛。 上將勲庸動百蠻,偏裨威略重如山。市橋一堠將(此字點去)當千里,橫槊青天白晝閑。右交阯市橋。 九月明江日尚遲,村園果熟正離離。故人尺素青雲下,書後黃柑玉露垂。顆暈靈芝金作粟,葉繁薌霧翠爲枝。常時錫貢來京國,尚憶金盤進御時。右謝友人惠黃柑。 蒼梧城北繫龍州,水接南天日夜流。冰井鱷池春草合,火山蛟室夜光浮。千家竹屋临沙嘴,萬斛網船下石頭。伏枕夢迴霄漢近,佩聲猶在鳳凰樓。右過梧州作。 繍水東流會郁江,古藤城郭鎮南幫。山雲橋度飛虹並,江月樓空乳燕雙。晴日鴛花紅張錦,春風煙樹碧油幢。吹簫喚起蛟龍舞,金鴨焚香倒玉缸。右過藤縣。 久客懷歸歸便休,鄉園隨處輒淹留。淋漓宮錦千鍾醉,不用人間萬戶侯。右歸鄉偶作。 此余近日所作數詩,皆率尔而成,今又率爾書之。雖然,未嘗敢棄古自爲也。中間複筆、覆筆、返筆之妙,付有識者自辨之。永樂庚寅五月二十三日夜,京城寓舍書與禎期。縉紳識。

王穉登

王穉登(1535—1612年),字百谷,江苏江阴人,后移居吴门(今江苏苏州)。10岁能诗,明嘉靖末年入太学。万历时曾召修国史。工书法,擅篆、隶、行、草书,行草书受周天球、黄姬水等人影响。著《吴郡丹青志》。

安岐

安岐(1683—1745年以后),字仪周,号麓村,别号松泉老人。先世为朝鲜人,后入八旗籍,居天津。其父是康熙年间津门大盐商,家资甚富。安岐酷嗜古今书画名迹,在津建沽水草堂,书斋名古香书屋,中贮历代名家翰墨,一时有“收藏之富,甲于海内”之誉。乾隆七年(1742年)60岁时,他将积累数十年之书画札记汇成一帙,共六卷,名《墨缘汇观》。其藏品后多归入乾隆内府。主要鉴藏印有“仪周鉴赏”、“安岐之印”、“安氏仪周书画之章”、“安仪周家珍藏”、“朝鲜人”等。

石渠

西汉高祖四年(前200年),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区柯家寨村西)建造国家藏书机构,以收藏入关所得秦之律令、图籍。其下砌石为渠以导水,因称“石渠阁”。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诏太子太傅萧望之,诸儒韦玄成、施雠、梁丘临、戴圣、刘向等,于阁内讲五经异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时藏秘书于此。此后,“石渠”便成为皇家收藏图书典籍之所的专称。

石渠宝笈

清乾隆、嘉庆间宫廷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卷;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一百二十册。书中收录了清朝宫廷所藏五帝御笔、历朝书画、本朝书画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织绣作品近万件。

《平生壮观》

清代鉴赏家顾复编纂。顾复,字来侯,自号方泾上农,明末遗民。《平生壮观》著录作者所见书画,全书十卷,其中法书五卷,绘画五卷。以时代顺序简录,各件略加评论,辨其真伪,但有误记印记多处。成书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前有徐乾学序及自序。

《墨缘汇观》

中国书画著录书。清安岐编著。正编四卷,法书、名画各二卷;续编二卷,法书、名画各一卷。正编法书著录始自三国魏钟繇《荐季直表》、西晋陆机《平复帖》,止于明代董其昌;名画著录始自晋顾恺之《女史箴图》、隋展子虔《游春图》,止于明代董其昌。记载作品内容、纸绢,摘录题识、印章。所录宋代以前之画颇多考订。间有论及画家之笔墨或画法特色,可资鉴别真赝。续录一卷名画始自晋顾恺之书《洛神赋》并图卷,而迄明陆治《种菊图》止,凡121种,亦多名品。续编仅载标题,略记大概。两编所收书画大都为著者自藏,间有求售而未购之物。是书鉴裁精审而有卓见,颇资参考。

《石渠随笔》

八卷,清代阮元撰。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清乾隆朝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太傅。工诗文,精鉴赏,学通百家。曾奉乾隆皇帝敕命与王杰、董诰、金士松等人编纂《石渠宝笈》续编,将所见书画的题跋、真赝之别等随手记下,著成此书。

《石渠宝笈续编》

记录清内府收藏的绘画、书法之著录书。清王杰、董诰、金士松、沈初、彭元瑞、阮元等奉敕纂辑。续编八十八卷,目录三卷。清内府所贮书画自乾隆十年(1745年)十月完成《石渠宝笈》初编,迄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已历40余年,其间收藏更趋宏富。为宝典藏,以免舛伪错失,乾隆帝敕谕王杰等人重加荟辑。是书于乾隆五十六年始辑,迄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成书。体例依初编以书画作品的贮存处所(如乾清宫、养心殿、三希堂、重华宫、御书房等)分辑,以备点查。其叙述书画按照书册、画册、书画合册、书卷、画卷、书画合卷、书轴、画轴、书画合轴九类区分。文字分划段落,标界朱栏,以清眉目。书首列有总目,以便查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