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梨木嵌染牙木雕山水图宝座
【黄花梨木嵌染牙木雕山水图宝座】
故00208813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清中期,高98厘米,长96厘米,宽69厘米。
  宝座为三屏式,高度自靠背搭脑处向两侧扶手依次降低,靠背及两侧扶手的屏心为天青色漆地,在漆地上嵌饰鸂鶒木山水楼阁图,靠背中心的画面上,高山巍峻,白云环带,重檐楼阁,掩映其中,能工巧匠以斧凿为画笔,良木为宣纸,鸂鶒象牙为颜料,将一幅立体的山水图卷完美的展现出来。宝座靠背及两侧扶手的边框雕回纹拐子,座面为楠木座心,下有束腰,四条腿子直下,至足端形成内翻回纹足,足下踩托泥。宝座前还附有黄花梨脚踏一只。此套屏风宝座整体用材厚硕,上面嵌饰各种名贵材料,做工精细,凸现清宫家具的匠巧工心。在清宫流传下来的家具中,有很多镶嵌百宝的家具,其中以紫檀家具居多,而宫中的黄花梨家具采用镶嵌技法的相比紫檀要少,这套屏风宝座采用名贵的黄花梨木制作,嵌饰鸂鶒木、象牙等名贵材料,不计工本,制作手法精致传神,算得上是乾隆时期的家具精品,原陈设于符望阁。符望阁坐落于宁寿宫花园最后一进院落,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照建福宫花园延春阁式样而建。平面呈方形的楼阁,内部三层,下层五间带围廊,中间设暗层,上层三间。分隔空间手段极尽复杂,被人称为“迷楼”。乾隆年间,每年腊月二十一日,皇帝在此地赏饭给王公大臣。符望阁也是宁寿宫花园中最高大的建筑,登临其上可一览紫禁城内外的秀色。嘉庆皇帝曾登临此阁,并有《咏符望阁》之诗咏。透过这套黄花梨嵌鸂鶒木木宝座屏风,我们可以想见瑞雪纷飞的隆冬腊月时节,清高宗弘历御临符望阁内、端坐在装饰华美的黄花梨嵌鸂鶒木宝座之上,赐饭群臣、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君臣和睦、其乐融融的温熙场景。
撰稿人:胡德生

宝座

传统家具中一种体型宽大的坐具,亦称“御座”。明以后,随着皇权制度的强化,宝座成为帝王御用坐具的代名词,象征着帝王的权威。《明史》载,明神宗时,宦官冯保窃权,“帝御殿,保辄侍侧”。当时的吏部都给事中雒遵进言:“保一侍从之仆,乃敢立天子宝座,文武群工拜天子耶,抑拜见中官耶?”将宦官立于宝座之侧视为亵渎皇权的大不敬行为。 宝座大多摆放在宫廷正殿明间的中心或显要位置,单独陈设,极少成对。在宝座的背后还要放置一个较大的座屏,两边放置甪端、香筒、仙鹤、蜡钎等器物,格外尊贵、庄严。皇帝端坐在宝座之上,俯视群臣,“君临天下”,充分体现出帝王的权威,以达到“明制度,示等威”的目的。

靠背

亦称欹床。中国传统家具中的一种坐具,现已很少见。其形式犹如椅子的靠背,是一种无座腿甚至无座面的坐具。其背后安有可以撑放的活动支架,可根据使用者的要求调节靠背的角度。它多在床榻上或席地使用。明高濂《遵生八笺》中说:“靠背以杂木为框,中穿细藤,如镜架然。高可二尺,阔一尺八寸,下作机扃,以准高低,置之榻上,坐起靠背,偃仰适情,甚可人意。”宋、明绘画中也可见到此种坐具。

搭脑

装在椅背或衣架之上用于连接立柱和背板的构件。椅背搭脑一般正中稍高并略向后卷,以便人们休息时将头搭靠其上,故名。

宣纸

原指出出产于唐代宣州地区的纸张。后专指明清时期以青檀树皮及少许稻草为原料制成的纸张。其纸质洁白细腻,不易虫蛀,色泽经久不变,是中国的一种高级书画用纸。宣纸分生宣和熟宣两种。熟宣是用矾水加工而成,水墨不易渗透,适用于在其上工整细致地描绘和反复上色,常用来画工笔画;生宣则容易渗透水墨,能产生丰富的笔墨变化,多用于写意画。

回纹

家具上常用的纹饰之一,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寓意吉利深长,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在家具上,回纹主要作为边饰,用于边框、牙条、足端或束腰等处。家具上大量采用回纹见于清代。

楠木

楠木产自我国四川、云南、广西、湖北、湖南等地,为常绿乔木,高十余丈,叶为长椭圆形。传说这种木材水不能浸,蚁不能穴,南方人多用作棺木或牌匾。楠木美观,但不如硬木华丽。

束腰

束腰,明清家具部件名称。原是须弥座上枭与下枭之间的部分,在家具上指面框和牙条之间缩进的部。束腰是我国传统家具造型的典型式样之一。

托泥

传统家具上承接腿足的部件。明清家具中有的腿足不直接着地,另有横木或木框在下承托,此木框即称为“托泥”。有的托泥之下还有小足,小足才是真正落地的部位。此部件多见于条案、几类等传统家具,以增稳重之感。

黄花梨

明清时期制作高档家具的木料品种之一。又称老花梨,黄檀属木类。我国海南岛有此树种,又名“海南檀”,现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屏风

屏风是我国古代室内的主要陈设器物。其最早的功能为挡风和遮避用。据《三礼图》记载:“屏风之名出于汉世,故班固之书多言其物。”以后随着工艺的进步,屏风逐渐由原来的实用品演进为实用性和装饰性结合的工艺品,成为古人居室内具有观赏性的陈设家具。屏风在清代发展尤盛,无论是所用材料还是工艺技术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镶嵌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符望阁

宁寿宫

建福宫

建福宫,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带周围廊。前檐廊左右与抄手游廊相接,左右廊可通至第二进院。室内明间为宝座,东西次间为休憩之处。室内装修为金漆描绘,紫禁城建筑中甚为少见,堪称精品。乾隆皇帝赞其建筑“俭朴而不至陋,环境幽雅而匪遐。”

延春阁

延春阁,平面呈方形,面各五间,周围廊,二层出平座,四面各三间。《国朝宫史》记载有:阁内南面匾曰、联曰;东室门上匾、西室门上匾、东次室联、东西室内匾、右室联、西面匾、左室匾、右室匾;二层楼上匾、最上楼匾等语。从记载来看,延春阁虽然外观二层,内实为三层,为明二暗三有夹层的楼阁式做法,其中底层间隔较多,宁寿宫花园的符望阁仿延春阁所建,因其底层分布复杂多变,真真假假变幻其中,身临其境难辨东西南北,因有迷楼之称。由此延春阁布局之复杂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