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梨木雕夔龙纹肩舆
【黄花梨木雕夔龙纹肩舆】
故00207944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明,横64厘米,纵58厘米,高107.5厘米。
  靠背板、鹅脖联帮棍上均挂有夔纹角牙,靠背板之下有云纹亮脚,靠背板下的三面嵌装四段带有炮仗洞开孔的绦环板,绦环板下为高束腰,束腰上嵌装绦环板,两根抬杆正好可夹在束腰里。座面之下的腿足间装券口,足端踩在长方形高束腰台座之上,台座面装藤屉。肩舆的座面、束腰及台座的四边均嵌有铜镀金包角。此肩舆为仿圈椅的形式制作而成,靠背与扶手使用圆材,一木连做,弧线圆婉流畅,雕刻花纹精湛传神,造型洗练大方。
撰稿人:周京南

靠背

亦称欹床。中国传统家具中的一种坐具,现已很少见。其形式犹如椅子的靠背,是一种无座腿甚至无座面的坐具。其背后安有可以撑放的活动支架,可根据使用者的要求调节靠背的角度。它多在床榻上或席地使用。明高濂《遵生八笺》中说:“靠背以杂木为框,中穿细藤,如镜架然。高可二尺,阔一尺八寸,下作机扃,以准高低,置之榻上,坐起靠背,偃仰适情,甚可人意。”宋、明绘画中也可见到此种坐具。

鹅脖

圈椅、官帽椅的扶手前端立柱,多作曲弯形,俗称鹅脖。

夔纹

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夔,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庄子·秋水》中言:“夔怜蚿,蚿怜风。”释文:“夔,一足兽也。……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

角牙

横材与竖材相交的转角处装饰的花牙称角牙,横材在下称坐角牙,横材在上称倒挂牙子或“挂角牙”。

亮脚

常指攒框式椅背的下牙,牙板下缘锼出各式镂空曲边,俗称“亮脚”。

绦环

在家具的板心或其它构件上浮雕或彩绘方形或圆形的绦线,称为绦环。

束腰

束腰,明清家具部件名称。原是须弥座上枭与下枭之间的部分,在家具上指面框和牙条之间缩进的部。束腰是我国传统家具造型的典型式样之一。

联帮棍

明式官帽椅(扶手椅)扶手下装饰的曲弯构件,下粗上细,亦称“耗子尾巴”。

炮仗洞

束腰部位锼出的长条形孔洞。

绦环板

传统家具上的一种构件,常用于柜门的板心,屏风的上眉板、腰板和下裙板上。其作法是沿边框里侧于板心浮雕一周突起的棱线,并保持与边框平行。突起的线纹由于四角相连成方环状,犹如衣服上的绦边,故曰“绦环板”。

券口

将三根板条安装在方形或长方形的框格中,形似拱券状,故名。

肩舆

是清帝乘坐的一种轿子。大致可分为礼舆、步舆、轻步舆、便舆四种。肩舆不设帷幔,坐上冬季放紫貂,夏季用明黄妆缎垫。肩舆的使用依不同场合而有严格规定。皇帝乘坐时,由8人或16人抬行,是皇帝在宫内往来时乘坐的工具。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载:“乾隆五十五年上谕:‘内外文武大臣特恩赏在紫禁城内骑马,用资代步。但年老有疾之人,上马亦觉艰难,嗣后已经赏马之大臣,因有疾艰于步履者,仍加恩准令乘座椅,旁缚短木,用两人舁行入直。’”

圆材

一般指断面为圆形的木料。主要构件断面为圆形的家具常称以圆材制作。

刻花

陶瓷装饰技法之一。用竹、骨、铁制的平口或斜口刀状工具在已干或半干的坯体上刻出花纹。其特点是雕刻较深,花纹有层次。刻花在宋代陶瓷装饰中极为普遍。如耀州窑、定窑、磁州窑、景德镇窑等刻花都各具特点。刻花一般常与划花结合运用,故亦常称刻划花。此种技法至今在陶瓷器制作中仍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