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款画珐琅桃蝠纹瓶
铜胎画珐琅桃蝠纹瓶
铜胎画珐琅桃蝠纹瓶另面
铜胎画珐琅桃蝠纹瓶底款
【康熙款画珐琅桃蝠纹瓶】
故00116483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康熙款画珐琅桃蝠纹瓶,清康熙,高13.6厘米,口径4.1厘米,腹径7.4厘米,足径4.1厘米。清宫旧藏。
  瓶撇口,细颈,鼓腹,圈足,口、足边鎏金。通体在白色珐琅地上彩绘纹图,桃树一本茁壮茂盛,上面果实累累,硕大鲜嫩,其间红蝠穿飞,其上祥云缭绕,其下寿石翠竹,为一幅寓意福寿的吉祥图画。足内蓝色双线方框内楷书“康熙御制”四字款。
  此瓶色彩清新,釉料细腻,绘图精致,做工精良,是康熙朝画珐琅工艺中的杰作,为传世珍品。

撰稿人:李永兴
关键词: 珐琅 画珐琅 鎏金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画珐琅

金属胎珐琅工艺之一。作法是先在红铜胎上涂白珐琅,入窑烧结后,在其平滑的表面以各色珐琅料及金绘画图案,再经焙烧而成。这种工艺晚于錾胎和掐丝珐琅,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欧洲画珐琅工艺的影响下烧制成功的。

鎏金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