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牺尊牛形,侧首而立,背上置三筒,一方二圆,与腹内相通。通体以墨绿色珐琅为地,以粗细不同的鎏金卷云为纹,兼饰红色纹理。牺尊背上长方筒正面单方框内,蓝地鎏金楷书“乾隆仿古”双行款。
尊为錾胎兼掐丝两种工艺精制而成。造型仿自战国青铜器,形象雄强,气势威猛,富有。色泽凝重,线条流畅,金光闪烁,是乾隆朝的杰作,为传世瑰宝。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牺尊
牺尊是先秦时期青铜器中的一种礼器,通常为牛形或羊形。
錾胎珐琅
金属胎珐琅工艺的一个品种。即将金属雕錾技法运用于珐琅器的制造中。其工艺过程是:先在已制成的金属胎上按照图案设计要求描绘纹样轮廓线,然后运用金属雕錾技法在纹样轮廓线以外的空白处进行雕錾减地,使纹样轮廓线凸出,再于凹处点施珐琅釉料,经焙烧、磨光、镀金而成。
鎏金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