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珐琅双喜字八吉祥纹把镜
铜胎画珐琅八宝双喜字背把镜正面
铜胎画珐琅八宝双喜字背把镜背面
【画珐琅双喜字八吉祥纹把镜】
故00180353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画珐琅双喜字八吉祥纹把镜,清中期,通长28厘米,宽13厘米,厚1.5厘米。清宫旧藏。
  把镜由镜身、镜柄两部分构成。镜身呈椭圆形,正面为玻璃镜,用以照面;镜背以画珐琅“卍”字纹为地,中间嵌“囍”字,四周环绕八吉祥纹。正、背边框做宝蓝色透明珐琅描金花卉纹的装饰。身与柄之间由卷草纹绿色染牙和瓜式珊瑚珠衔接。柄的装饰与边框相仿。底端系珊瑚珠黄色丝穗。
  由于广东画珐琅的工艺水平比较高,因而成为贡品。清宫中的各式面镜需求量较大,几乎都为广东所进。进贡的把镜虽在设计上大同小异,但装饰秀美,制作精细,深受宫中女眷青睐。

撰稿人:刘宝建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画珐琅

金属胎珐琅工艺之一。作法是先在红铜胎上涂白珐琅,入窑烧结后,在其平滑的表面以各色珐琅料及金绘画图案,再经焙烧而成。这种工艺晚于錾胎和掐丝珐琅,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欧洲画珐琅工艺的影响下烧制成功的。

八吉祥

八吉祥,即法轮、海螺、宝伞、天盖、莲花、宝瓶(罐)、鲤鱼、盘长八种吉祥物。

描金

瓷器装饰手法之一。其工艺是以毛笔蘸调和好的金粉,在烧好的瓷器上描绘图案花纹,然后入炉经低温烘烧而成。描金创烧于北宋定窑,南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记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绘,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用大蒜汁调和金粉是利用其天然的粘性。明清的景德镇御窑厂亦常用描金装饰颜色釉瓷器,如著名的宣德鲜红釉描金器、弘治黄釉描金器、乾隆窑变釉描金器等。

花卉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透明珐琅

又名烧蓝,由欧洲传入。此种工艺是在金、银、铜胎上涂透明珐琅料,以低温烧成。其过程多是在器表錾刻纹饰,然后涂抹蓝、绿、紫、黄、白等各种釉色,或加贴金、银花片等,透过珐琅呈现出光彩夺目、华丽璀璨的效果,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清代,仅在广州有制作,故又名广珐琅。

卷草

17、18世纪传入中国的一种装饰花纹。俗称西蕃莲,如果没有花朵,则称为卷草。

染牙

将象牙雕刻成所需物件,再行染色加工,所成之器称为“染牙”。

珊瑚

珊瑚是由生长在海里的一种低级腔肠动物珊瑚虫分泌出来的大量石灰质堆积而成,多呈树枝状,断面有同心层状花纹。其化学成分为碳酸钙,主要以方解石的形式出现,硬度为3.5—4,比重为2.60—2.70。不耐酸碱。珊瑚主要有红、白、绿、紫等颜色,其中以颜色纯正的红珊瑚为上品。
珊瑚质地细腻柔韧坚实,可用来雕刻工艺品或镶嵌首饰,还可入药。在亚洲,珊瑚的主要产地在日本到台湾一线海域,海南岛及西沙群岛亦有出产。
清代,一、二品官员的顶戴都是用红珊瑚制成。

卷草纹

瓷器纹饰,又称卷叶纹或卷枝纹,宜于作各种器物的辅助纹饰。

大同

地方政区名,辽、金、明、清皆置,其地均相当于今山西省大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