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款掐丝珐琅兽面纹长方奁
掐丝珐琅兽面纹长方形奁
掐丝珐琅兽面纹长方形奁底款
【乾隆款掐丝珐琅兽面纹长方奁】
故00116229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乾隆款掐丝珐琅兽面纹长方奁,清乾隆,高12.9厘米,口径8.8x6.3厘米。清宫旧藏。
  奁长方形,直壁下敛。上覆盝顶式盖,底部四面中心做对称拱形缺口,形成分离的四足。通体在天蓝色地上饰掐丝珐琅的纹饰。器身以两条鎏金弦纹将图案分成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双鸟纹,中部为兽面纹,下部为夔龙纹。底部中心镌“乾隆年制”楷书款。
  此器造型仿古代奁盒形制,胎体厚重,图案工整,色彩柔和,鎏金厚实,金光闪耀,灿如新制,体现出乾隆朝制器所具有的高超的工艺水平。
撰稿人:倪如荣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兽面纹

兽面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怪兽的面部,将其刻画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纹饰称兽面纹。宋代的学者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

掐丝珐琅

俗称“景泰蓝”。以红铜作胎,将很细的铜扁丝掐成花纹后用药焊于器表,再以随类附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填进丝间,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

盝顶

在坡屋顶的上端,如同平切一刀,做脊围成平顶,因形状像经匣宝匣的盝顶,逐以为名。井亭上不覆顶呈露天洞口。

鎏金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弦纹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夔龙

夔,古代传说中一种奇异的动物,似龙,一足。《庄子·春秋》中记载:“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夔纹即这种独脚龙的侧面图案。玉器上的夔纹,最早见于商、西周时期,多见于彝器上。夔纹在玉器上出现的时间很长,自商、周至今,一直在玉雕工艺纹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战国和汉代尤为兴盛。玉器上的夔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柔和,阴刻线除单线外,也有双刻线。

龙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