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明皇试马图挂屏
【掐丝珐琅明皇试马图挂屏】
故00209251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掐丝珐琅明皇试马图挂屏,清乾隆,长63厘米,宽119厘米。清宫旧藏。
  挂屏长方形,紫檀木框,铜鎏金地。挂屏分左右两扇,右扇刻乾隆御制诗,字体填蓝色珐琅,诗曰:
  我曾見趙霖六馬傳貞觀,立石像人人拔箭。
  數騎尝寇陷陣中,凜凜英風千載羨。
  茲乃歌韓幹試馬寫明皇,疑是溫泉初罷醼。
  挼鞍袖手顏微酡,兩人夹持尚兢戰。
  嗚呼,開創何雄守何弱,宴安酖毒忽尔忘天眷。
  漁陽鼙鼓來動地,難免蜀道崎嶇擁款段。
  畫圖所貴鉴戒存,瞿然撫古興遐嘆。
  戊子新春月御题。
  由诗可知乾隆皇帝题此挂屏意在以古警今,告诫皇子皇孙勿忘骑射。左扇做掐丝填彩釉的《明皇试马图》,以唐代画马名家韩干的作品为蓝本,人物形象及马的神态生动传神,一丝不苟。画面中镌出“乾隆鉴赏”、“石渠宝笈”等印鉴20余方,宛如原作纸卷一般,制作精良。
撰稿人:李永兴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掐丝珐琅

俗称“景泰蓝”。以红铜作胎,将很细的铜扁丝掐成花纹后用药焊于器表,再以随类附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填进丝间,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

明皇试马图

唐代画家韩干作。画面中雍容华贵的唐玄宗李隆基(唐明皇)骑在一匹花斑马上,马头的左右各有一人牵马引路,侧后方一人跟随。韩干(706-783年前后),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说蓝田人,又说大梁(今河南开封)人。擅长绘人物肖像画,尤以鞍马画著称。《宣和画谱》说韩干画马“唯画肉不画骨……自成一家之妙也”。

鎏金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紫檀木

紫檀木是世界上最名贵的木材之一,主要产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广东、云南等地有少量出产。其木质坚硬,体重,入水即沉,没有疤痕,呈紫黑色。紫檀木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故极珍贵。紫檀木的纹理纤细浮动,变化无穷,其色调深沉,显得稳重、大方、美观。《博物要览》称:“新者色红,旧者色紫,有蟹爪纹,新者以水浸之,可染物。”我国古代使用紫檀木制作器物历史悠久,东汉末年已见于记载,唐代宫廷中亦有使用紫檀木的记载。至明代,紫檀木更是受到皇家的宠爱。清代,紫檀木大量进入宫廷中,为内务府造办处用于制作清宫家具及文玩之器的必备材料,同时一些富商大贾之家也多使用名贵的紫檀木制造家具及生活用品。

乾隆皇帝

石渠

西汉高祖四年(前200年),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区柯家寨村西)建造国家藏书机构,以收藏入关所得秦之律令、图籍。其下砌石为渠以导水,因称“石渠阁”。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诏太子太傅萧望之,诸儒韦玄成、施雠、梁丘临、戴圣、刘向等,于阁内讲五经异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时藏秘书于此。此后,“石渠”便成为皇家收藏图书典籍之所的专称。

石渠宝笈

清乾隆、嘉庆间宫廷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续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卷;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一百二十册。书中收录了清朝宫廷所藏五帝御笔、历朝书画、本朝书画以及少量的碑帖和织绣作品近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