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款掐丝珐琅甪端
【万历款掐丝珐琅甪端】
故00119630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万历款掐丝珐琅甪端,明万历,通高36.5厘米。清宫旧藏。
  甪端独角,昂首,二目圆睁,四腿直立,足下踏蛇。通体以豆绿色珐琅为地,以红、黄、蓝、白等色做圆圈纹装饰器身。甪端的头部可向上掀开,由此放香料入堂,香气可从微张的口部飘出。头部内壁阴刻双线“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款。
  目前来看,掐丝珐琅甪端的制造始于明万历年间,是为断代依据之一。甪端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瑞兽,是帝王宝座两旁必配之陈设,彰显圣主在位。该甪端将典章陈设和实用熏香为一体,具有多种功能。

撰稿人:李永兴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甪端

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好生恶杀,据说能日行一万八千里。我国古代常以这种瑞兽的造型制成甪端香熏,与香筒等组合,陈设于宫殿宝座之前。

掐丝珐琅

俗称“景泰蓝”。以红铜作胎,将很细的铜扁丝掐成花纹后用药焊于器表,再以随类附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填进丝间,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

阴刻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

宝座

传统家具中一种体型宽大的坐具,亦称“御座”。明以后,随着皇权制度的强化,宝座成为帝王御用坐具的代名词,象征着帝王的权威。《明史》载,明神宗时,宦官冯保窃权,“帝御殿,保辄侍侧”。当时的吏部都给事中雒遵进言:“保一侍从之仆,乃敢立天子宝座,文武群工拜天子耶,抑拜见中官耶?”将宦官立于宝座之侧视为亵渎皇权的大不敬行为。 宝座大多摆放在宫廷正殿明间的中心或显要位置,单独陈设,极少成对。在宝座的背后还要放置一个较大的座屏,两边放置甪端、香筒、仙鹤、蜡钎等器物,格外尊贵、庄严。皇帝端坐在宝座之上,俯视群臣,“君临天下”,充分体现出帝王的权威,以达到“明制度,示等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