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款掐丝珐琅八狮纹三环尊
【景泰款掐丝珐琅八狮纹三环尊】
新00007233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景泰款掐丝珐琅八狮纹三环尊,明中期,高28.7厘米,口径21.4厘米,足距15.6厘米。
  尊圆形,撇口,长颈,丰肩,敛腹。肩部装铜鎏金兽首衔环耳三只,底置铜鎏金瑞兽式足三个。通体在浅蓝色珐琅地上,饰八狮戏球纹及杂宝纹。外底中心起地阳文“景泰年制”款。
  明代中期掐丝珐琅器的装饰题材丰富了很多,除缠枝莲花纹外,狮戏球、海马、杂宝纹等也有较多运用,此尊即为一例。尊的颈和腹并非原配,后人将二者拼接成器,又加装了耳、足,成为新器,款识也为拼器时所做。

撰稿人:李永兴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掐丝珐琅

俗称“景泰蓝”。以红铜作胎,将很细的铜扁丝掐成花纹后用药焊于器表,再以随类附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填进丝间,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

鎏金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兽首衔环耳

器物两侧兽首形口衔铜环的器耳。

狮戏球

我国传统吉祥纹样之一。一般以雄狮构成,身系绸带,作互相戏球状。

杂宝纹

由古代一些常用的吉祥物所组成的纹饰。通常有珠、钱、磬、祥云、方胜、犀角杯、书、画、红叶、艾叶、蕉叶、鼎、灵芝、元宝、锭等。

阳文

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凸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红色,因而又称为朱文。

缠枝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海马

工艺美术品图案中所谓的海马不是生物学上的称谓,而是传说中的一种神马,可在海浪中奔跑如飞,身上往往带有火焰,是驱除邪恶和展现吉祥的象征。

缠枝莲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形式之一。其绘花朵上下周转,枝叶相互缠绕成图案形式,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等。以莲花为主题者,称缠枝莲。莲花是随佛教的传入而在中国的工艺品上流行开的。魏晋南北朝时佛教艺术在中国大为盛行,莲花便作为佛的象征而广泛出现在中国的工艺品上。南北朝时瓷器上的莲花瓣装饰十分普遍,成为这一时期瓷器装饰的标志性的纹样。此后,莲花就成为瓷器装饰中最普遍的纹样之一。

缠枝莲花纹

莲花作为佛教的标志之一,象征纯洁,缠枝因枝蔓连绵不断,具生生不息之意。缠枝莲花纹是寓意吉祥的传统装饰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