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紫色绸绣桃花团寿镶貂皮夹马褂
绛紫色绸绣桃花团寿镶貂皮夹马褂
绛紫色绸绣桃花团寿镶貂皮夹马褂后式
绛紫色绸绣桃花团寿镶貂皮夹马褂局部
【绛紫色绸绣桃花团寿镶貂皮夹马褂】
故00048177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绛紫色绸绣桃花团寿镶貂皮夹马褂,清,身长62厘米,两袖通长140厘米,袖口宽21厘米,下摆宽74厘米,左右开裾长12厘米,后开裾长17.50厘米。清宫旧藏。
此为后妃冬天穿用的便服,套在袍服外面。圆立领,对襟,平袖,左右及后开裾,湖色素纺丝绸里,缀盘花扣一枚,福字币式铜扣四枚。绛色素缎面,彩绣折枝桃花,间饰团寿字。图案疏朗大方,设色和谐雅致。绣工以套针平针为主,简洁明快。所有折枝桃花用金线构边,使花卉熠熠生辉,图案呈立体感,显现皇家服饰的华美高贵。立领口镶貂皮出锋,领、袖边镶饰貂皮,胸前镶饰貂皮缝制的团寿字如意云纹,缘内衬元青寿字织金缎边。装饰虽不繁复,却显现出宫廷服饰端庄典雅的风范。
撰稿人:殷安妮

对襟

服装开襟形式之一,衣襟于前身正中竖直对开。

折枝

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

套针

苏绣主要针法之一。始于唐代,盛于宋代,至明清时期更为发展,流传很广。根据纹样表现效果,可分平套、集套、散套等。一,平套针法。根据纹样分皮绣制:第一皮出边,外缘齐整;第二皮称“套”,用一针隔一针的稀针嵌入第一皮线条的中间,要罩过第一皮的十分之八;第三皮与第二皮线条长短相同,每针嵌入第二皮线条的中间,并要与第一皮线条的尾端衔接。各皮依次类推,绣到纹样边尽处。针脚要齐整,丝丝相夹,使镶色和顺,绣面平服。二,集套针法。大致与平套相同,由于集套用于绣圆形纹样,绣时第一皮出边要外缘齐整,向内长短参差,外缘排针略稀而内较密,每一针都要对着圆心,最后一皮的针迹集中于圆心,近圆心处要藏针,越近圆心藏针越多,直到绣满为止。三,散套针法。是苏绣欣赏品中最常用的针法,亦是运用最广泛的针法之一。其主要特点是第一皮出边外缘整齐,排针密,内则长短参差。

平针

刺绣基本针法之一,是各种针法的基础。平针是将绣线在纹样内排列均匀整齐,不能重迭,不能露底,拉线轻重一致,达到绣面针脚匀、齐、平、密的艺术效果。

花卉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出锋

也称“出风”,指皮毛服装领袖口镶饰的皮毛边。

织金

亦称库金,是清代宫廷御用品,因织成后要交清宫内务府存放于缎库而得名。纹饰多为金线织出的显花,但有时也使用银线。不论织金、织银,同属一类品种。织金有织金锦和织金缎之分。

织金缎

以缎组织为基础组织,以金线为主体表现,大量用金的丝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