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鹿皮行裳】
故00050951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梅花鹿皮行裳,清雍正,长97厘米,腰围110厘米,带长274厘米,里侧带长90厘米。清宫旧藏。
前开裾,里面两侧分别缀石青色丝带,缀铜光素扣各一枚。裳上系黄纸签,其上墨书:“用不得”。梅花鹿皮面,缃色暗花春绸里,腰间为石青色棉布带。出行穿行服时,系于腰间,用里侧的带子分别系于两腿,既御寒又耐磨。梅花鹿皮为面料,轻薄柔软,穿用时轻便舒适,适于冬季出行穿用。
前开裾,里面两侧分别缀石青色丝带,缀铜光素扣各一枚。裳上系黄纸签,其上墨书:“用不得”。梅花鹿皮面,缃色暗花春绸里,腰间为石青色棉布带。出行穿行服时,系于腰间,用里侧的带子分别系于两腿,既御寒又耐磨。梅花鹿皮为面料,轻薄柔软,穿用时轻便舒适,适于冬季出行穿用。
撰稿人:殷安妮
黄纸
又称黄麻纸。即以本色麻纸染以黄檗(又称黄柏,芸香科落叶乔木,皮中有生物碱-小柏碱,既是染料,又是杀虫防蛀剂)树汁而成。古代素以黄色为贵,自魏晋至唐宋时期,染黄纸最为盛行。黄纸多用于写经,也是皇帝书写诏书的常用纸张。科举甲科进士及第者的名单均用黄纸书写,固有“黄甲”、“金榜”之称。殿试时皇帝用黄纸书写而发布的文告又称“黄榜”。近年来在我国敦煌石窟发现的写经大都为黄纸,于此可见我国染纸加工技艺历史之悠久。
行服
行服是清代皇帝的服装种类之一,包括行褂、行袍和行裳三种,主要穿用于巡幸和狩猎等外出骑行之时。其中行服袍的形式如常服袍,而最大的特点是身长较常服袍减短十分之一,右裾裁下一尺见方的一幅,观之似缺一块,故又称“缺襟袍”。裁下的一幅用钮扣与袍相系,步行时可放下,骑行时则撩开系上,以便于骑马,设计十分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