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镀金珐琅楼攀杠人钟
【铜镀金珐琅楼攀杠人钟】
故00183143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铜镀金珐琅楼攀杠人钟,广州,清乾隆,高97厘米,宽40厘米,厚32厘米。
  钟体铜镀金饰蓝地金花珐琅。钟分三层,底层内安放音乐及活动玩意装置。底层正面自然风景前有散步行人,左右两面是自然风光油画。中层正面是白珐琅钟盘,钟盘上方的拱门内有攀杠人。三层拱门内站立一人手持锤子,逢正点时敲击头顶悬挂的铜钟报时。顶端立葫芦瓶,瓶上下腹部各有料石转花。二层、三层的四角各有转柱及转花。此钟报时系统与活动玩意装置相连,报时后,转柱、转花联动。

撰稿人:关雪玲
关键词: 珐琅 拱门 葫芦瓶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拱门

即上部为弧形之门。

葫芦瓶

瓶的一种式样,因形似葫芦而得名。多为陈设用品。“葫芦”音近“福禄”,有书“大吉”二字者,为祈求吉祥福禄之意。宋代南北方均有烧造,元以后景德镇大量烧制葫芦瓶,有八方形、上圆下方形、扁腹形、长腹形等,尤以明嘉靖时期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