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镀金嵌珐琅望远镜
【铜镀金嵌珐琅望远镜】
故00142056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铜镀金嵌珐琅望远镜,18世纪,长23厘米,大口径5厘米,小口径3.7厘米。
  此望远镜为单筒式折射望远镜,铜镀金质,根据需要可抽拉4节。筒外壁细錾鸟羽纹并嵌圆形及椭圆形珐琅片,上有旋纹、蝴蝶等纹饰。
  此镜系清乾隆时期进口,并由广东官员进贡内廷。其工艺优良,制作精密,可实用又可把玩,深得皇帝的喜爱。
撰稿人:张林杰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折射望远镜

用透镜作物镜的天文望远镜。第一架折射望远镜于1609年由伽利略创制,其以凸透镜作物镜,凹透镜为目镜,名为伽利略式望远镜。后来又有经开普勒改造的一种望远镜,是以凸透镜作物镜和目镜构成的,名为开普勒式望远镜。早期折射望远镜的物镜都是单透镜,其色差和球差相当严重,如将物镜焦距加长,便可减少这种影响。18世纪20年代第一个消色差物镜诞生,但直到19世纪晚期才得到广泛应用。

内廷

广义即为宫廷。紫禁城范围内可统称内廷或大内。狭义讲即为宫廷后部帝后生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