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白釉执壶
【定窑白釉执壶】
新00154786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定窑白釉执壶,五代,高6.8厘米,口径3.6厘米,足径3.8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壶敛口,鼓腹,圈足。肩部一侧置一小短流,相对一侧置曲柄。通体内外施白釉,釉面均匀,釉质莹润柔和。
  执壶又称注子、注壶。据唐李匡义《资暇集》“注子便提”条云:“元和初,酌酒犹用樽杓……居无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唐前期注子的口部一般呈浅盘形,短颈,鼓腹,置圆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及曲柄。五代至北宋时期的注子,器身渐高,器形修长秀美,并多与温碗相配,合称注碗。

撰稿人:董健丽


关键词: 定窑 执壶 注子

定窑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执壶

一种酒器。最早为瓷质的,出现于中唐时,当时称注子。唐代执壶硕腹,喇叭口,短嘴,壶的重心在下部。后壶体渐瘦长,重心向上提,五代至宋时壶体多为瓜棱式,往往与注碗成套使用。从元代开始,执壶的壶体呈玉壶春瓶式,壶流弯曲而细长,景德镇窑与龙泉窑都有烧制。明清时期,形式变化不大,并开始出现玉、珐琅、金银等质地的执壶。

注子

注子为唐人对壶的称谓。唐代李匡文《资暇集》云:“元和初,酌酒犹用樽杓,所以承相高公有斟酌之誉,虽数十人,一樽一杓挹酒而散,了无遗滴,居无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罃,而盖、嘴、柄皆具。”后宋、明之人仍引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