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白釉碗
定窑白釉碗
定窑白釉碗碗心
定窑白釉碗碗底
【定窑白釉碗】
新00085116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定窑白釉碗,五代,高5.8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碗敞口,斜壁内收,圈足。里外施白釉,釉色洁白,底无釉。
  五代是定窑瓷业的快速发展时期,制瓷工艺比唐代更为精细,碗、盘类器采用匣钵装烧,器口朝上摆放,因此口沿满釉,而底足多无釉,此碗即是代表。
撰稿人:黄卫文
关键词: 定窑 匣钵

定窑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匣钵

窑具的一种。烧窑时用以盛放单件或多件器物。以耐火粘土制成,一般为筒形或漏斗形,也有“M”形、碗形、椭圆形等。
匣钵的使用可避免器物与窑内烟火、灰尘及窑顶落渣等直接接触,从而起到防止瓷器在烧成过程中被污染的作用。另外,使用匣钵可使瓷器受热均匀,成品率得到提高,因此被视作制瓷工艺的一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