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瓶撇口,细长颈,溜肩,垂腹,圈足,足心内凹。通体施天蓝色釉,近底处垂釉明显。圈足内素胎无釉。
钧窑素被认为有“官”、“民”之分,“官钧”多烧造宫廷陈设用瓷,以供御赏;“民钧”则大量烧造碗、盘、瓶、罐等日用生活用瓷,深受北方民间百姓的广泛喜爱。这两种钧瓷因性质不同、生产目的不同,所以造型、质地和装饰风格有很大区别。
钧窑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北宋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盆托、洗、盘、炉、钵、碗、尊等。花盆、盆托、尊等器物底部往往刻有一至十的数目字,表示一套器物的大小序号,还有的刻有“奉华”等字样。
蓝釉
蓝釉属高温石灰碱釉,呈色剂为氧化钴,最早出现于元代,但传世品不多。明、清两代在元代蓝釉的基础上相继创烧出霁蓝、洒蓝、回青、天青、宝石蓝等各色釉。
天蓝釉
属于高温颜色釉,从天青釉演变而来,创烧于清康熙年间,色调似天空之蔚蓝色,故称“天蓝釉”。天蓝釉含钴量在1%以下,釉里的铜、铁、钛等金属元素对呈色均有影响。
玉壶春瓶
以“玉壶先春”得名,指造型为撇口、细颈、硕腹、圈足的瓶式。玉壶春瓶以随时代变化而不同的弧线构成柔和匀称的瓶体,时代特征明显。隋代已经出现。宋代定窑、龙泉窑、景德镇窑、汝窑、耀州窑、钧窑都有烧制。玉壶春瓶亦有带盖者。与早期相比,明、清景德镇窑制品胎薄体轻,釉色莹润,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素三彩诸多品种,非常精美。宋至元代玉壶春瓶用做酒器,明、清时渐变为陈设瓷。
垂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各地的青瓷窑场使用的青釉是由石灰石和瓷土配成的石灰釉。其特点是在高温下粘度小,易于流动,形成垂流的现象,谓之垂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