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文竹釉开光题诗福纹螭耳壁瓶
【仿文竹釉开光题诗福纹螭耳壁瓶】
故00152730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文竹开光双耳壁瓶,清乾隆。
  壁瓶长方口,长颈,长方腹,长方圈足。颈部对称置螭耳。壁瓶内施松石绿釉,外壁通体施仿文竹黄釉,正面以黄地粉彩为饰。口沿至颈部依次绘圆珠纹、如意纹,“卐”字花瓣纹,蕉叶纹,波涛文和如意云头纹。腹部绘变形蝠纹,中间饰一长方形开光,内白釉墨彩书乾隆御题诗《咏挂瓶》:“大邑冰瓷巧就模,撷芳随处贮琼敷。邮程水陆延群玉,风月三千护蕊珠。不是文殊命童子,定为长吉背奚奴。一尘弗染诸缘静,岂识寻常有菀枯。”诗后署“乾隆御制”,钤“乾”、“隆”两方红彩印章。足内施黄釉,红彩署“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横款。
    据档案记载,乾隆二十三年八月乾隆皇帝秋狝木兰围场,此诗作于赴木兰围场途中。

文竹

又有“翻黄”、“贴黄”、“反黄”、“竹黄”等称谓。其工艺是在木制胎骨上贴以经过处理的竹内壁之黄色表皮,形成润泽的器体,还可于其上镂刻花纹。这种工艺本是湖南邵阳地区的民间工艺,后广为传播,清中期后成为竹刻之大宗,尤以乾隆时宫廷所制为佳。

开光

我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即为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空间,其内饰以图纹。

黄釉

低温黄釉瓷器创烧于明洪武时的景德镇官窑,以后各朝多有烧造。以“黄”与“皇”谐音,故以黄色象征皇家的尊贵,黄色瓷器亦只限于御用。黄釉瓷器均采用两次烧成,即先高温烧成涩胎或素白瓷,然后施黄釉,再入窑经850-900℃烘烧而成。由于黄釉瓷器常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对于颜色娇嫩如鸡油者,人们又称之为“娇黄”或“鸡油黄”。统观历史上的黄釉瓷器,以明弘治朝之产品最受称道,被视为黄釉瓷器的典范。其釉面光洁,釉色浅淡娇嫩。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诸多弘治黄釉瓷器来看,其呈色几无差异,表明当时黄釉瓷器烧造技术之娴熟。

粉彩

釉上彩品种之一。与五彩相对而言,故亦称软彩。创烧于康熙晚期,成熟于雍正、乾隆两代。粉彩在彩绘中以渲染表现明暗,使每一种颜色都有不同层次的变化。《饮流斋说瓷》中说“软彩又名粉彩,谓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硬彩华贵而深凝,粉彩艳丽而清逸。”粉彩的施绘工艺是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彩料有用芸香油调合。乾隆时的清宫档案对粉彩则称之为“洋彩”。

松石绿釉

松石绿釉是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彩釉,因发色与绿松石相似而得名。此种釉在清朝雍正时创烧成功,乾隆时期流行。

圆珠

传统家具处理器足的一种形式。指落在托泥或直接落于地面而上承家具腿足的圆珠,又称圆球。

如意纹

云形纹饰之一。如意是古人使用的器物,其形为长柄微曲,接灵芝或云朵形头。宋代以后一些工艺品上的云朵图案往往绘成如意头的形状,称如意云。

蕉叶纹

装饰纹样的一种。一端尖锐,一端较宽,作蕉叶的形式。蕉是“芭蕉”的略称,蕉叶即芭蕉叶。

文殊

佛教菩萨名,又称“文殊师利”,也译作“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以智慧著称,手持宝剑,骑坐青狮,与普贤菩萨常侍释迦牟尼佛左右。

乾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