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窑紫砂胎泥绘芦雁纹六方茶叶罐】
故00157188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宜兴窑紫砂胎泥绘芦雁纹六方茶叶罐,清乾隆, 高16.2厘米,口径4厘米,足径4.7厘米。
罐体呈六方形,附伞形盖,盖顶置钮,盖、钮、足皆为六方形。斜弧腹、唇口、短颈、圈足。朱红色砂泥。腹部六面绘通景芦雁纹,碧波粼粼的湖面上簇簇芦苇在微风中摇弋,一群大雁飞临水面,分别作飞、鸣、食、宿状。整幅画面用细润的泥浆堆绘而成,画面微微凸起,富有立体感。
芦雁纹是中国文人画常见的题材之一,宋徽宗时期就有芦雁纹的宫廷绘画,明清时被大量地运用在工艺美术的装饰上。宫廷紫砂使用泥浆堆绘芦雁纹比一般的绘画作品内敛含蓄,凸显出紫砂泥质的肌理之美,恬静雅致,意蕴悠长,散发出无尽的书卷气。
罐体呈六方形,附伞形盖,盖顶置钮,盖、钮、足皆为六方形。斜弧腹、唇口、短颈、圈足。朱红色砂泥。腹部六面绘通景芦雁纹,碧波粼粼的湖面上簇簇芦苇在微风中摇弋,一群大雁飞临水面,分别作飞、鸣、食、宿状。整幅画面用细润的泥浆堆绘而成,画面微微凸起,富有立体感。
芦雁纹是中国文人画常见的题材之一,宋徽宗时期就有芦雁纹的宫廷绘画,明清时被大量地运用在工艺美术的装饰上。宫廷紫砂使用泥浆堆绘芦雁纹比一般的绘画作品内敛含蓄,凸显出紫砂泥质的肌理之美,恬静雅致,意蕴悠长,散发出无尽的书卷气。
撰稿人:高晓然
宜兴
宜兴(1747—1809年),字桂圃,镶红旗人,清宗室爱新觉罗氏,恒新之子,永字辈。十一岁时授七品笔帖式,曾授太仆寺少卿、内府学士、镶黄旗蒙古副都统、经筵讲官、盛京礼部侍郎、盛京户部侍郎、盛京刑部侍郎、盛京仓场侍郎、山东巡抚、江苏巡抚、领队大臣、科布多参赞大臣、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步军统领、翻译会试考官等职,著有《清文补汇》、《庸言知旨》等要籍。
宜兴窑
明清时期的陶窑,位于江苏省宜兴丁蜀镇,以生产紫砂陶而闻名。主要产品是茶具和花盆,其中茶壶的制作最为突出,涌现出时大彬、陈仲美等制壶名家。宜兴窑还烧制仿宋钧的带釉陶器,名宜钧,又名欧窑(明万历时期欧子明所创制)。清时,宜兴窑产品博得皇宫的喜爱,雍正、乾隆皇帝多次传旨对其作品的造型和装饰给予具体指示。
文人画
亦称“士夫画”,泛指中国古代社会中文人、士大夫创作的绘画,以区别于民间和宫廷绘画,在北宋经苏轼、文同等人倡导,遂大行其道。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标举“士气”,讲求笔墨情趣,强调神韵,并重视文学修养,对绘画中意境的表达以及水墨写意等技法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