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釉高足杯
【白釉高足杯】
新00084560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白釉高足杯,隋,高10.2厘米,口径5厘米,足径4.4厘米。
  杯敛口,鼓腹,高足外撇。里外满施白釉,足边无釉,釉面开细碎片纹。
  这件白釉高足杯,造型新颖,釉质洁白细润,与北朝时的初期白瓷比较,已可看出是真正的白瓷了。
  白瓷虽然在北朝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但真正烧制成功则在隋代。与北朝相比,隋代白釉瓷器的烧制工艺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隋代白瓷的烧造成功,为唐代白釉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撰稿人:徐巍
关键词: 白瓷 隋代白瓷

白瓷

青瓷和白瓷的区别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多少,如果含铁量下降到1%以下,就能烧成白瓷。成熟白瓷的出现大约在隋代,它比青瓷的出现晚约四百年。白瓷的烧制成功标志着制瓷工艺的进步,它为元、明、清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隋代白瓷

白瓷最早出现于北朝的北齐,但质料较粗,釉呈乳白色,釉厚处呈青色。隋代白瓷中的铁分已被控制到极低的限度,胎骨更白,釉面光润,标志着白瓷烧制工艺日趋成熟。有了白瓷才可能有青花、釉里红、斗彩、粉彩等一系列色彩纷呈的彩瓷,所以说,隋代白瓷是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