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穿花龙纹碗
青花穿花龙纹碗
青花穿花龙纹碗碗心
青花穿花龙纹碗底部
【青花穿花龙纹碗】
新00107307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青花穿花龙纹碗,明正德,高10.3厘米,口径23厘米,足径9.3厘米。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略高。内外青花装饰,里心与外壁均绘穿花龙图案,圈足外墙绘如意云头纹。外底青花双圈内署八思巴文四字双行款,译文为“正德年制”。
  此碗造型端庄,釉面莹亮,釉色白中闪青,青花呈色蓝中泛灰。
  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与此碗造型、纹饰完全相同的正德官窑青花碗,外底署青花楷书 “正德年制”双行四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撰稿人:陈润民

青花

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龙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八思巴

藏传佛教萨迦派第5代祖师,法名罗追坚赞,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于拉萨出家受沙弥戒。从其伯父萨班贡噶坚赞学习多种显密典籍,是年与其弟恰那多吉至凉州会见阔瑞,归顺于蒙古。淳祐十一年(1251年),忽必烈见其于六盘山,尊为上师。蒙古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位,又尊为国师,赐玉印。至元元年(1264年),八思巴领总制事,管理全国佛教及藏族地区的事务。翌年返归西藏,清查户口、设官封职,为元朝在西藏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划分卫藏13万户。至元六年(1269年)返回大都,呈献奉忽必烈之命创制的“蒙古新字”(即八思巴蒙古文),次年颁行。忽必烈曾三次于其座前领受金刚乘密法灌顶,加封“大宝法王”。至元十三年(1276年)由太子真金护送返回萨迦寺,十四年(1277年)卒于萨迦。其一生博学多才,著述丰富。

八思巴文

八思巴奉元世祖之命制定的拼音文字,又称为蒙古字,俗称八思巴文。主要作为元朝国书文字使用于官方文书。元代官印印文多用此种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