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青釉瓶】
故00148217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苹果青釉瓶,清康熙,高21.2厘米,口径8.4厘米,足径8.9厘米。
瓶撇口,束颈,溜肩,椭圆形腹,圈足。通体施苹果青釉,色调柔和,釉面光润有开片。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 六字三行款。
此瓶造型为清康熙时期所独有,胎质细腻,釉面匀净,釉色青绿,恰似青苹果的色泽。秀丽的瓶体在含蓄的青釉映衬下,尤感素雅庄重。
青釉是我国传统的色釉,系以微量的氧化铁作呈色剂,经高温还原焰烧造而成,釉色清淡含蓄,类冰似玉,深受人们的喜爱。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青釉瓷器进一步发展,在釉色控制技术方面更加娴熟,烧造出大量粉青、冬青、翠青等名贵青釉瓷器。
瓶撇口,束颈,溜肩,椭圆形腹,圈足。通体施苹果青釉,色调柔和,釉面光润有开片。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 六字三行款。
此瓶造型为清康熙时期所独有,胎质细腻,釉面匀净,釉色青绿,恰似青苹果的色泽。秀丽的瓶体在含蓄的青釉映衬下,尤感素雅庄重。
青釉是我国传统的色釉,系以微量的氧化铁作呈色剂,经高温还原焰烧造而成,釉色清淡含蓄,类冰似玉,深受人们的喜爱。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青釉瓷器进一步发展,在釉色控制技术方面更加娴熟,烧造出大量粉青、冬青、翠青等名贵青釉瓷器。
撰稿人:高晓然
青釉
瓷器釉色名。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呈现青绿色泽的釉,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至唐代日臻完美,被誉为“千峰翠色”。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明清之际,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苍翠欲滴,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开片
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的原因有二:一是器物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后来人们掌握了开片的规律,开片即被利用作为一种釉面装饰。隋代白瓷上的开片尚属自然开裂,还未形成人为性的装饰。
青花
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还原焰
在烧窑时窑内的通风不良,缺少气氛,如含铜的釉,在还原焰中出现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