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朵兰怪石纹筒式瓶
五彩朵兰怪石纹筒式瓶
五彩朵兰怪石纹筒式瓶底部
【五彩朵兰怪石纹筒式瓶】
新00038406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五彩朵兰怪石纹筒式瓶,清顺治,高20.7厘米,口径5.1厘米,底径5.9厘米。
  瓶撇口,束径,筒形腹,平底略内凹。口沿涂酱色釉。内外施白釉,外底涩胎无釉。外壁五彩装饰,以釉上五彩描绘洞石和折枝卉,图案呈散点式布局,均以褐彩勾线,折枝花卉均以红彩描绘花心和花茎,以绿彩描绘花瓣,洞石则施以蛋黄、草绿、淡紫等彩。肩部空白处题以红彩书“百花斋”篆体竖排款。“百花斋”是清代顺治瓷器上特有的堂名款。
撰稿人:高晓然
关键词: 五彩 折枝 花卉 褐彩

五彩

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折枝

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

花卉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褐彩

一种以铁为主要呈色剂的彩料。始见于西晋后期,东晋到南朝早期曾普遍使用,而在隋唐白瓷上运用效果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