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殷尚款宜兴窑紫砂菱花式执壶】
故00157335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陈殷尚款宜兴窑紫砂菱花式执壶,清乾隆,高10厘米,口径7厘米,足径6.8厘米。
壶体呈菱花筋囊式,长弯流,曲柄。附菱花式盖,盖顶置宝珠钮。外底钤隶书“陈殷尚制”四字二行印章款。深栗色砂泥,砂质极细,色调纯正。
所谓“筋囊”就是将自然界中的瓜棱、花瓣分成若干等分的出筋纹纳入精确规范的壶体设计当中。自康熙中期开始,紫砂壶的造型多取自植物、动物的自然形态,给人以优雅亲切之美感。款识中的“陈殷尚”是清初紫砂名匠,善于制作筋囊形茶壶和形制多样的文玩清供。
此菱花式壶筋纹饱满挺直,由顶至底毫厘不差,非一般匠人所能为之。
壶体呈菱花筋囊式,长弯流,曲柄。附菱花式盖,盖顶置宝珠钮。外底钤隶书“陈殷尚制”四字二行印章款。深栗色砂泥,砂质极细,色调纯正。
所谓“筋囊”就是将自然界中的瓜棱、花瓣分成若干等分的出筋纹纳入精确规范的壶体设计当中。自康熙中期开始,紫砂壶的造型多取自植物、动物的自然形态,给人以优雅亲切之美感。款识中的“陈殷尚”是清初紫砂名匠,善于制作筋囊形茶壶和形制多样的文玩清供。
此菱花式壶筋纹饱满挺直,由顶至底毫厘不差,非一般匠人所能为之。
撰稿人:王健华
宜兴
宜兴(1747—1809年),字桂圃,镶红旗人,清宗室爱新觉罗氏,恒新之子,永字辈。十一岁时授七品笔帖式,曾授太仆寺少卿、内府学士、镶黄旗蒙古副都统、经筵讲官、盛京礼部侍郎、盛京户部侍郎、盛京刑部侍郎、盛京仓场侍郎、山东巡抚、江苏巡抚、领队大臣、科布多参赞大臣、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步军统领、翻译会试考官等职,著有《清文补汇》、《庸言知旨》等要籍。
执壶
一种酒器。最早为瓷质的,出现于中唐时,当时称注子。唐代执壶硕腹,喇叭口,短嘴,壶的重心在下部。后壶体渐瘦长,重心向上提,五代至宋时壶体多为瓜棱式,往往与注碗成套使用。从元代开始,执壶的壶体呈玉壶春瓶式,壶流弯曲而细长,景德镇窑与龙泉窑都有烧制。明清时期,形式变化不大,并开始出现玉、珐琅、金银等质地的执壶。
陈殷尚
陈殷尚,清初紫砂名匠。
宜兴窑
明清时期的陶窑,位于江苏省宜兴丁蜀镇,以生产紫砂陶而闻名。主要产品是茶具和花盆,其中茶壶的制作最为突出,涌现出时大彬、陈仲美等制壶名家。宜兴窑还烧制仿宋钧的带釉陶器,名宜钧,又名欧窑(明万历时期欧子明所创制)。清时,宜兴窑产品博得皇宫的喜爱,雍正、乾隆皇帝多次传旨对其作品的造型和装饰给予具体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