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壶广口、溜肩、短流、环柄、腹部饱满、阔平底、浅圈足。紫红色砂泥。腹部一面刻隶书“延年壶”,另一面刻行书“鸿渐于膳,饮食衍衍,是为桑苎翁之器,垂名不利”,署“曼生为止侯铭”款。盖内刻篆书“彭年”阳文款。壶底凸刻展翅飞翔的鸿雁,并有篆书“延”、“年”二字分刻于鸿雁颈项的两侧。
延年壶是陈曼生与杨彭年合作创制的十八种壶式之一,称作“飞鸿延年壶”。
杨彭年(1772-1854年),活跃于清代乾隆、嘉庆、道光时期,是当时最有影响的一代紫砂名师。他的壶式设计追求文化内涵,多与文人合作题诗作画,后世追仿者不计其数。
宜兴
宜兴(1747—1809年),字桂圃,镶红旗人,清宗室爱新觉罗氏,恒新之子,永字辈。十一岁时授七品笔帖式,曾授太仆寺少卿、内府学士、镶黄旗蒙古副都统、经筵讲官、盛京礼部侍郎、盛京户部侍郎、盛京刑部侍郎、盛京仓场侍郎、山东巡抚、江苏巡抚、领队大臣、科布多参赞大臣、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步军统领、翻译会试考官等职,著有《清文补汇》、《庸言知旨》等要籍。
彭年
彭年(1505—1566年),字孔嘉,号隆池,一作隆池山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与文徵明游,以词翰名世,人称长者。著有《隆池山樵集》。
宜兴窑
明清时期的陶窑,位于江苏省宜兴丁蜀镇,以生产紫砂陶而闻名。主要产品是茶具和花盆,其中茶壶的制作最为突出,涌现出时大彬、陈仲美等制壶名家。宜兴窑还烧制仿宋钧的带釉陶器,名宜钧,又名欧窑(明万历时期欧子明所创制)。清时,宜兴窑产品博得皇宫的喜爱,雍正、乾隆皇帝多次传旨对其作品的造型和装饰给予具体指示。
杨彭年
杨彭年,活跃于清代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紫砂名艺人。他的壶式设计追求文化内涵,多与文人合作题诗作画,嘉庆时陈曼生请其制壶并书,文人壶风大盛,将紫砂壶导入另一境地。世称“彭年壶”、“彭年曼生壶”、“彭年石瓢壶”。后世追仿者不计其数。印有“杨彭年”、“彭年”等。
阳文
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凸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红色,因而又称为朱文。
陈曼生
陈曼生(1768—1822年),名鸿寿,字子恭,号曼生,又号曼寿、种榆道人、曼公、曼龚、夹谷亭长、胥溪渔隐等,浙江杭州人。曾任溧阳知县。四体书都很精绝。他以渊博的文学底蕴与紫砂大师合作切磋制壶,首创将铭文、线画艺术融汇到紫砂壶的装饰中,开拓了一种全新的装饰理念,创制出曼生“十八式”等一批风格文雅的优秀作品。著有《种榆仙馆集》《桑连理馆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