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霁蓝釉小杯】
新00133800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霁蓝釉小杯,清雍正,口径7.2厘米,足径2.9厘米,高3.7厘米。
杯口外撇,弧壁,圈足。杯内施白釉,外施霁蓝釉。足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霁蓝釉是一种以氧化钴为呈色剂的高温单色釉。常见宫廷祭器,因此又被称为祭蓝釉。此杯胎薄体轻,造型规整,釉色均匀润泽。
杯口外撇,弧壁,圈足。杯内施白釉,外施霁蓝釉。足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霁蓝釉是一种以氧化钴为呈色剂的高温单色釉。常见宫廷祭器,因此又被称为祭蓝釉。此杯胎薄体轻,造型规整,釉色均匀润泽。
撰稿人:纪炜
蓝釉
蓝釉属高温石灰碱釉,呈色剂为氧化钴,最早出现于元代,但传世品不多。明、清两代在元代蓝釉的基础上相继创烧出霁蓝、洒蓝、回青、天青、宝石蓝等各色釉。
青花
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