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瓶直口,长颈,颈有双贯耳,颈下渐广,鼓腹,圈足外撇。内施天蓝釉,外施窑变釉,底施酱釉。底中心阴刻篆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
窑变釉是雍正时期唐英创烧的仿钧釉品种。其釉面呈色原理是,器物入窑烧造时,釉水中含有的多种金属呈色元素,经高温氧化、还原作用,相互交融,呈现出色彩斑斓的颜色。《唐英瓷务年谱长编》记载,唐英于雍正七年三月,“派厂署幕友吴尧圃调查钧窑器釉配制方法,成功烧制成功窑变釉,并多次奉命烧造。
贯耳瓶
瓶式之一。器形古朴,颈粗而长,腹部扁圆,圈足,颈部两侧对称贴竖直的管状耳,俗称贯耳瓶。
蓝釉
蓝釉属高温石灰碱釉,呈色剂为氧化钴,最早出现于元代,但传世品不多。明、清两代在元代蓝釉的基础上相继创烧出霁蓝、洒蓝、回青、天青、宝石蓝等各色釉。
天蓝釉
属于高温颜色釉,从天青釉演变而来,创烧于清康熙年间,色调似天空之蔚蓝色,故称“天蓝釉”。天蓝釉含钴量在1%以下,釉里的铜、铁、钛等金属元素对呈色均有影响。
阴刻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
唐英
唐英(1682—1756年),字俊公,自号蜗寄老人。清雍正六年(1728年)始奉命驻景德镇御窑厂任协理官。乾隆元年(1736年)起先后管理淮安关及九江关并兼理窑务,直至二十一年(其中十五、十六两年一度中止)。在管理景德镇御窑厂的前后二十余年中,唐英致力于制瓷工艺的研究,推动了瓷艺的仿古、创新,获得巨大成就。著有《陶成纪事》、《陶冶图说》、《陶人心语》等书,均为研究景德镇制瓷史的重要文献。
仿钧釉
清代仿宋钧窑而制作的色釉品种。清雍正时景德镇窑的仿钧窑瓷器不仅按宋代器型制作,而且还仿其釉色。所施铜红斑或与蓝釉相混和,或单独浮于蓝釉之上,或被用作器物不同部位之间隔标志。有的仿钧釉烧成后釉面为火红色基调,杂以放射状的青蓝和金黄色,俗称火焰红。
钧窑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城内的八卦洞。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北宋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盆托、洗、盘、炉、钵、碗、尊等。花盆、盆托、尊等器物底部往往刻有一至十的数目字,表示一套器物的大小序号,还有的刻有“奉华”等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