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釉刻划忍冬纹单柄壶
【青釉刻划忍冬纹单柄壶】
新00005594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青釉刻划忍冬纹单柄壶,北朝,高21.3厘米 口径11厘米 足径12厘米
  壶口出沿、短颈、溜肩、鼓腹,底下承以饼形实足。肩部两侧对称置竖系,另一侧置管状短流,与流相对一侧置一弯曲手柄。形体饱满、浑圆。胎体厚重,呈灰白色。壶内外均施釉,釉色青绿,釉层透明,釉的玻璃质感较强,釉面开细碎片纹。
  壶通体刻划花装饰,纹饰共分3层,肩部及腹下部分别为仰、覆莲瓣纹,仰、覆莲瓣纹之间为忍冬纹,纹饰之间以弦纹相隔。图案层次清晰,装饰技法娴熟。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至南北朝时期趋于兴盛,反映在瓷器装饰方面,这一时期瓷器上非常流行莲花、莲瓣、忍冬等纹饰,时代特征鲜明。
  此器物由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近代享誉世界的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捐赠,陈先生所捐陶瓷器丰富了故宫博物院的收藏,有些器物是故宫博物院历次陶瓷陈列中的首选展品。
撰稿人:吕成龙

青釉

瓷器釉色名。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呈现青绿色泽的釉,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至唐代日臻完美,被誉为“千峰翠色”。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明清之际,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苍翠欲滴,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忍冬纹

陶瓷器装饰纹饰之一,为最早出现的缠枝纹,枝叶蔓卷,相缠成带状。始见于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器上,隋、唐两代盛行。一般与莲瓣纹组合,成为佛教艺术装饰题材之一。后人将忍冬纹归于卷草纹范畴。

划花

用类似针尖状的竹木工具,在坯体表面用力均匀地刻划,划痕较浅,转折灵活,曲线为主,粗细一致,流畅活泼,注重形象的轮廓效果。纹饰之间相互穿插有序,布局匀称。

弦纹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莲瓣纹

莲花俗称“佛花”,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瓷器上常用莲瓣纹做装饰。隋初瓷器装饰也受此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