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通犀角槎杯
犀角槎杯
犀角槎杯局部
【尤通犀角槎杯】
故00124782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犀角槎杯,清,尤通制,高11.7厘米,长27厘米,宽8.7厘米。
  杯由长形如舟的广角制成。作者根据犀角的形状,采用圆雕浮雕等多种技法,巧做成仙人乘槎形杯。槎首如同灵芝花瓣。槎中后部以梅花、牡丹、荷花相拥,似为舟篷,花间篷下坐一老人,手持如意,架腿翘足,昂首向天。老人身前为杯口,口不甚圆,有一圆洞与杯口相通。槎尾雕有浪花飞溅的水波纹。杯腹中镌刻楷体乾隆御题诗及“比德”、“朗润”2方印 。槎首前面刻篆文“再来花甲子”和“尤通”字款,下有“雨源”小印 。
  此槎杯制于明末清初时期,是尤通众多犀角作品之一,光洁莹润,色如浅栗。由于犀角形长,两边色黄淡,中间微暗,作者便以汉使臣张骞通西域的故事为题材,巧妙地将犀角制成一只槎船,在船上刻出树干,沿船边轻轻刻出浪花,并雕出人物悠然、自信、冲波迎浪的形象。
  这件犀角槎杯深藏清宫内,1783年,乾隆皇帝在古物箱中发现这件作品,对尤通的雕刻技术十分推崇,多次亲笔御题诗句赞誉尤通的技能,并作注,对尤通的作品进行考证。这件形制自然、角质莹润的犀角仙人槎杯,在艺术设计、雕刻技巧上均有独到之处,确为明末清初时期犀角器皿中的珍品。
撰稿人:刘静

犀角

又名“奴角”,是生长在犀牛鼻额上的角,为一种含有碳磷酸钙、氨酸等化学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定惊等医药效能之珍贵药材。中国古代常用作装饰品,宋以后多以之制犀角杯。

尤通

尤通,字雨源,江苏无锡人,是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雕刻家,擅长用犀角、象牙、玉石刻制文玩器皿,尤以雕刻犀角最为著名。世人非常喜爱他的雕刻制品,称他为“尤犀杯”。康熙年间被征调进宫,在造办处行走。

广角

犀牛产于亚洲和非洲热带地区,有独角和双角之分。中国古代在两广地区曾有犀牛,后来随着气候和环境的变化而渐次稀少。汉以后使用犀角主要依靠进口。所谓广角即指非洲犀牛的角。

圆雕

即立体雕,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如红山文化中的玉鸟、含山文化中的玉人等,都是早期圆雕的代表作。此技以后各代多有发展,至清代趋于鼎盛。

浮雕

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灵芝

蕈的一种。食用灵芝,有强筋骨、益精气的滋补作用。灵芝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具有吉祥长寿的寓意。灵芝的出现,预兆着国泰民安,世事昌达,所谓“圣人休祥,有五色神芝含秀而吐荣”(《神农本草》)。《瑞应图》也称:“芝英者,王者德仁而生。”灵芝图案多出现于各种材质的古代艺术品和建筑彩画中。

张骞

张骞,汉中成固人,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应募作为使臣出使西域,亲历大宛、大月氏、大夏等地,后被匈奴劫持扣留,被拘十多年。

乾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