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林款竹根雕兰亭修禊图笔筒】
新00109428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乔林款竹根雕刻兰亭修禊图笔筒,清,高9.6厘米,口径5.2厘米,底径4.5厘米。
筒式,口部略大而底微敛。口边雕云纹,其下纹饰层层下剔,成去地高浮雕效果,构图繁复,景物密集,人小如粒,几无隙地。茂林修竹,水流映带,亭榭游廊,均交代清晰。六十余人物三五成组,布于建筑内、崖岸上,错落有致,不失规律。其眉目、服饰、动作等,依约可辨,细节刻画颇见巧思。至于松、竹叶大于盖,则为此器平添一层稚拙趣味。
器口上沿阴刻篆书“永和九年兰亭总数六十三人”一周十二字。外壁岩壁上阴刻隶书“兰亭修禊图”,下刻“乔林作”款识及“木”、“木”连珠小印二。
据钱大昕《潜研堂集》、蒋宝龄《墨林今话》等载,乔林,字翰园,号西墅,先世自山右迁宝应,再迁如皋(属江苏省),以善制竹器、玉器名世,流传作品绝少,此器可为认识其风格之重要参考。
筒式,口部略大而底微敛。口边雕云纹,其下纹饰层层下剔,成去地高浮雕效果,构图繁复,景物密集,人小如粒,几无隙地。茂林修竹,水流映带,亭榭游廊,均交代清晰。六十余人物三五成组,布于建筑内、崖岸上,错落有致,不失规律。其眉目、服饰、动作等,依约可辨,细节刻画颇见巧思。至于松、竹叶大于盖,则为此器平添一层稚拙趣味。
器口上沿阴刻篆书“永和九年兰亭总数六十三人”一周十二字。外壁岩壁上阴刻隶书“兰亭修禊图”,下刻“乔林作”款识及“木”、“木”连珠小印二。
据钱大昕《潜研堂集》、蒋宝龄《墨林今话》等载,乔林,字翰园,号西墅,先世自山右迁宝应,再迁如皋(属江苏省),以善制竹器、玉器名世,流传作品绝少,此器可为认识其风格之重要参考。
撰稿人:刘岳
笔筒
文房用具,插放毛笔之用。流行于明清两代,器形似筒状,另外也有方形、束腰形、竹节形等式样。常见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斗彩等瓷器品种,也有铜胎、竹木牙角等质地的笔筒。
兰亭修禊
“兰亭修禊”是指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暮春三月初三日,诗文书法俱善的王羲之与当时的贵庶名流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的兰亭相聚,行古时袚禊之礼,即借助溪水的流动,使酒觞顺势而下,觞至人前,必须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觞。聚会后,将众人的诗作集于一处,王羲之援笔写下艺术性与思想性俱佳的、脍炙人口的《兰亭序》。
浮雕
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阴刻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
钱大昕
钱大昕(1728—1804年),江苏嘉定人,字及之,号辛楣,竹汀。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官至少詹事。钱氏为通儒,著述等身,有《潜研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