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兽面纹扁壶
【竹雕兽面纹扁壶】
新00111935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竹雕兽面纹扁壶,清中期,通高13.9厘米,口径4.3×2.9厘米,足径4.1×3厘米。
  壶以竹根圆雕手法制成,长方形口,扁体,附盖,盖上一莲瓣状钮,束颈,鼓腹,长方形足,平底。腹部饰两道弦纹,之间凸雕回纹作地,其上以双线浮雕兽面纹。壶身两面纹饰相同,肩部两侧镂雕双云耳。
  壶为盛酒器,亦可盛水。随着时代的变迁壶的形制也在不断变化,大多为圆形。此壶造型仿自战国早中期的青铜器,造型精巧,纹饰古朴,是清代中期仿古竹雕的艺术珍品。
撰稿人:谢丽

兽面纹

兽面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怪兽的面部,将其刻画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纹饰称兽面纹。宋代的学者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

圆雕

即立体雕,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如红山文化中的玉鸟、含山文化中的玉人等,都是早期圆雕的代表作。此技以后各代多有发展,至清代趋于鼎盛。

弦纹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回纹

家具上常用的纹饰之一,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寓意吉利深长,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在家具上,回纹主要作为边饰,用于边框、牙条、足端或束腰等处。家具上大量采用回纹见于清代。

浮雕

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镂雕

1.雕塑的表现手法之一,即在浮雕的基础上,为了生动地表现物象,局部圆雕,使其脱离背景,形成镂空。 2.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也称“镂花”、“镂空”或“透雕”。将装饰花纹雕空,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此技法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后在瓷器纹饰上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