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镂雕莲纹杯
【犀角镂雕莲纹杯】
新00195427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犀角镂雕莲纹杯,清,高20厘米,口径7.8厘米-8.2厘米。
  杯作筒形花式,口沿弯折,俯视呈三瓣连弧形,如苞待放,甚为优美。杯身下镂雕茎杆、莲蓬、莲叶、水仙以及蓼草等,下部茎杆圆雕成以绦带缠缚的一束,这种表现方法是将自宋代就流行于瓷器等工艺领域中的“一把莲”纹饰创造性地表现为立体式,颇有新意。杯身中部以玲珑剔透的镂雕形成数条修长匀美的竖直线条。为避免雷同,又利用茎的弯曲、叶片的翻转以及荷叶的椭圆面营造出线与面的对应关系,线与线的立体空间关系。这种以较少的造型元素构建成多变的装饰效果显现出高明的意匠。镂雕与杯身的浮雕以及下部聚拢的圆雕都过渡得很自然。
  此杯虽然保留犀角的自然形状,但通过巧妙的雕琢,造成了一件极具美感的艺术杰作。
撰稿人:刘岳

犀角

又名“奴角”,是生长在犀牛鼻额上的角,为一种含有碳磷酸钙、氨酸等化学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定惊等医药效能之珍贵药材。中国古代常用作装饰品,宋以后多以之制犀角杯。

镂雕

1.雕塑的表现手法之一,即在浮雕的基础上,为了生动地表现物象,局部圆雕,使其脱离背景,形成镂空。 2.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也称“镂花”、“镂空”或“透雕”。将装饰花纹雕空,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此技法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后在瓷器纹饰上广泛使用。

圆雕

即立体雕,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如红山文化中的玉鸟、含山文化中的玉人等,都是早期圆雕的代表作。此技以后各代多有发展,至清代趋于鼎盛。

把莲

传统纹饰。将几枝莲花捆扎在一起,谓之“把莲”。常以折枝莲花、莲蓬、莲叶并水草数枝用绦带系为一束,多见于宋、元以来的瓷器装饰上,晚近时,更以其谐音寓意为官“清廉”。

浮雕

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