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留青人物楼阁图笔筒
竹雕留青人物楼阁笔筒
竹雕留青人物楼阁笔筒局部
【竹雕留青人物楼阁图笔筒】
故00120471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竹雕留青人物楼阁图笔筒,清,高11厘米,口最大径6.5厘米。清宫旧藏。
  笔筒略呈椭圆形,器表以留青法刻画台阁一角,栏板旁一华服老者乘于马上,背后立一掌扇侍者,二人目光皆投向另一捧剑的侍者。台阁大部为巉岩松柏所掩,远处云烟缭绕中尚有画栋飞甍、楼台望柱隐约浮现。
  此作留青技法纯熟,青筠似水墨般渲染泼洒。如云雾以阴刻勾勒,用青筠沿竹表皮纵向的肌理留出参差的边缘,营造出水墨自然濡染的效果,相当传神。而山石的苔点、树身质地以及人物的面部、衣饰都宛如笔画,充分展现出留青工艺的魅力。
撰稿人:刘岳

留青

竹雕的一种手法。其作法是利用竹子表面的光亮外皮刻出花纹图案,再把无用的外皮剔除,使表皮形成浅浮雕式图案,谓之留青皮或留青。

笔筒

文房用具,插放毛笔之用。流行于明清两代,器形似筒状,另外也有方形、束腰形、竹节形等式样。常见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斗彩等瓷器品种,也有铜胎、竹木牙角等质地的笔筒。

望柱

在陵寝前建望柱作为神道入口的标志始于南朝时期,宋代以后望柱退居次要地位,仅作为石像生的起始标志。十三陵的望柱位列神道石像生之首,左右各一,石质。其柱身及基座均作六边形,柱身遍雕云纹,顶部雕云龙纹柱帽,柱座为须弥座形制。

青筠

即竹之表皮。

渲染

中国画技法之一,属辅助性用笔,为突出形象之用。“渲”是在皴擦处略敷水墨或色彩,“染”是用大面积的湿笔在形象的外围着色或着墨,烘托画面形象。

阴刻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