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雕云龙纹板饰
【犀角雕云龙纹板饰】
故00124185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犀角雕云龙纹板饰,直径15-11.8厘米,厚1.1厘米。
  此犀角饰件是取用非洲犀角横截一大片镂雕而成,当是如意瓦首或盒具上的嵌件。其切口色泽淡黄,板饰正面染色呈棕红色,并以镂刻技法将犀角片镂出海水纹椭圆形框,框内上为烟云,下为涌涛,云涛之间两条带翼应龙曲颈伸爪,相对腾跃,龙口大张,龙鼻上扬,龙发成绺状从双角中向前飘拂,龙脊的鳞纹也刻画得细密遒劲,加之染为棕红色,古色古香,使双龙显得尤为威猛苍劲。
  此件犀角嵌件刻工浑朴,刀法娴熟流畅,将明代的雕刻技巧和时代风格表现得十分突出。
撰稿人:刘静

犀角

又名“奴角”,是生长在犀牛鼻额上的角,为一种含有碳磷酸钙、氨酸等化学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定惊等医药效能之珍贵药材。中国古代常用作装饰品,宋以后多以之制犀角杯。

龙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镂雕

1.雕塑的表现手法之一,即在浮雕的基础上,为了生动地表现物象,局部圆雕,使其脱离背景,形成镂空。 2.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也称“镂花”、“镂空”或“透雕”。将装饰花纹雕空,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此技法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后在瓷器纹饰上广泛使用。

龙口

建筑正脊正中央的脊筒子称“龙口”。

鳞纹

是以龙蛇体躯上的鳞片排列而组成的纹饰,排列的方式有连续式、重叠式、并列式三种。连续式是完全相同的鳞片,按纵向交错排列,可铺开一个很大的面。重叠式的鳞纹排列方式如鱼鳞相叠,也是纵向形式。这两种鳞纹,都可作为主纹,一般饰在器物的腹部。并列式是以大小相同或大小相间的鳞片横置作带状,也有作二层横列,这类鳞纹旧称重环纹,一般饰在鼎和簋的腹上部。鳞纹盛行于西周中晚期。

刻工

雕漆主要工艺之一,又称雕工。即先在器物上髹漆若干层后,再凭漆之厚度来雕刻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