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之璠款竹雕对弈图笔筒】
新00121531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吴之璠款竹雕对弈图笔筒,清,高15.2厘米,口径10.5厘米。
笔筒为筒式,下承三矮足。外壁一侧雕苍松掩映,石壁间,溪水旁,二人对弈,一人举棋不定,一人凝神审度,还有一人背向观棋。另一侧松林后的洞府中有一小童搦扇于炉前烹茶,炉火正旺,小童偷闲回首窥视。内室几案上置食盒、盘、壶之类。山溪一侧岩石上刻阴文“戊午夏日吴之璠制”行书款。
此器采用“薄地阳文”技法雕成。所谓薄地阳文,是一种减地浅浮雕工艺,可于毫发之隙见微妙起伏。竹刻家吴之璠正是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史称其“所制薄地阳文,最为工绝”。
笔筒为筒式,下承三矮足。外壁一侧雕苍松掩映,石壁间,溪水旁,二人对弈,一人举棋不定,一人凝神审度,还有一人背向观棋。另一侧松林后的洞府中有一小童搦扇于炉前烹茶,炉火正旺,小童偷闲回首窥视。内室几案上置食盒、盘、壶之类。山溪一侧岩石上刻阴文“戊午夏日吴之璠制”行书款。
此器采用“薄地阳文”技法雕成。所谓薄地阳文,是一种减地浅浮雕工艺,可于毫发之隙见微妙起伏。竹刻家吴之璠正是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史称其“所制薄地阳文,最为工绝”。
撰稿人:刘岳
笔筒
文房用具,插放毛笔之用。流行于明清两代,器形似筒状,另外也有方形、束腰形、竹节形等式样。常见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斗彩等瓷器品种,也有铜胎、竹木牙角等质地的笔筒。
吴之璠
字鲁珍,自号东海道人,嘉定(今属上海地区)人,是清初的刻竹名家和绘画能手,约活跃于康熙前期。吴氏绘画上工人物花鸟,其行草亦秀媚遒劲。在雕刻技术上,他一方面沿袭了嘉定竹刻的传统,一方面将北魏石刻的浮雕技法融入竹刻之中,创造出薄地阳文雕刻法。他所雕刻的人物花鸟笔筒及行草臂搁等均为识者所珍。
阴文
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凹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白色,因而又称为白文。
阳文
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凸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红色,因而又称为朱文。
浮雕
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雕工
雕镂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