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论坛见证绿色共识,百年故宫书写环保新篇
世界遗产地绿色可持续发展倡议在北京发布
太和论坛见证绿色共识,百年故宫书写环保新篇
世界遗产地绿色可持续发展倡议在北京发布
时间:2025-10-16

2025年10月11日至12日,故宫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第七届太和论坛在京隆重召开。六百载宫阙凝天工匠心之道,一百岁院庆谱绿色文明之章,其中以“世界遗产地绿色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国际分论坛(以下简称“绿色分论坛”),吸引了来自国内40余家机构代表和海外20余家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管理者及国际组织的资深专家共聚一堂,分享真知灼见,增进行业交流,共同参与发起并见证世界遗产地绿色可持续发展倡议的正式发布,共绘世界各国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愿景。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在开幕式致辞并作主旨发言。王旭东院长深刻总结了故宫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承载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集地的卓越价值。他表示,面向未来,故宫博物院将以“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建设为支撑,通过深化文物保护研究、推动数字化应用、活化文化传播,全面提升其国际影响力。最终目标是将故宫博物院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及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在新时代为传承中华文明再创辉煌。

 

 

本届太和论坛特设的绿色分论坛,由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公益慈善研究院独家捐助,万科公益基金会作为绿色分论坛公益伙伴深度参与与支持。10月12日,在海内外数百位参会代表的共同见证下,《世界遗产地及博物馆零废弃行动手册》发布,《博物馆及世界遗产地垃圾分类操作及管理标准》编制完成,并由包括故宫博物院在内的 35 项世界遗产(38 个世界遗产点位)及万科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世界遗产地绿色可持续发展倡议》。这三份文件共同构成一套从理念倡导、实践路径到技术规范的全周期绿色文明治理体系:其中,“标准”旨在明确相关领域操作规范,为行业精细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源自“故宫零废弃”近六年成功实践的“手册”,致力于为实践提供了可落地、可复制的行动指南;“倡议”则着力凝聚行业内外共识,传递面向全球的宏观愿景与共同呼吁,为世界遗产地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支持。

 

太和之道照见文明新思

太和论坛历经七届,已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互鉴的重要平台。“太和”之名,既喻紫禁城至高殿宇的乾坤秩序与东方哲思,更彰显着天地交泰、文明共生的人类共同愿景。乾坤与共,太和共生,本届论坛将世界遗产地守护与气候变化的应对挑战,融入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框架下讨论。

 

绿色分论坛从道、法、术三个层面纵论古今,中外嘉宾畅所欲言,通过洞察绿色发展领域的政策与章程,深度解读全球与区域层面的制度设计,明确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指引;聚焦遗产地节能减排的前沿技术,推动传统营建智慧与现代创新科技的深度融合,探索高效务实的技术路径;汇聚世界各地遗产地的多元化在地实践,通过鲜活案例分享共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为世界遗产的绿色发展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在交流中,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以 “故宫实践” 为切口,从减碳降耗、固废循环、气候韧性、全民参与四个核心维度,系统介绍了故宫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探索与成效。据介绍,经过近六年深耕,“故宫零废弃”项目累计吸引超过3000位故宫职工、4万名导游、4067万人次观众加入到“零废弃”的行动中来,触达 3.6 亿次公众线上参与。“深植于宫城血脉的理念,也成为今天我们探索‘绿色故宫’、推动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根基。”

 

【新闻通稿】太和论坛绿色组-10151445.png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则从行业发展视角提出,遗产保护工作需突破单一固化模式,“转向整体活态、与环境和合共生的系统工程”;法国驻华使馆环境、遗产、建筑和城市规划技术合作专员欧洛朗详细介绍了法中两国近期在人文交流、文化旅游领域的合作项目,为中外遗产保护协作提供了实践参考;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主席特蕾莎·帕特里西奥则表示:“故宫博物院百年的庆典彰显了中国对于遗产保护的承诺,而ICOMOS也将本次论坛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来加强全球的对话和合作。”

 

作为与故宫长期携手推进绿色实践的伙伴,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先生在绿色分论坛致辞中,回顾了与故宫同行十五载的历程——从奉先殿研究性保护到“故宫零废弃”项目,分享了从“文化故宫”到“绿色故宫”再到“生灵故宫”的未来愿景。

 

 

从故宫实践到国际协作,从理念传递到长期共建,各方的分享共同展现了全球协作推动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愿景。

 

全球文博共践绿色知行

来自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的60多名外交机构代表、世界遗产地管理者、国内外公益组织管理者、知名专家学者,分别就当前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过程中的政策导向和区域发展趋势,深入交换了意见。

 

和合寰宇,群贤毕至。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当危机发生于不同地理区域与世界文化遗产地时,其风险暴露、承压能力与恢复韧性各不相同。为此,应在政策倡导、法律法规、科技支撑、资金保障、学术研究与社区参与等方面系统发力,做到因地制宜、提前防范、科学干预、及时救济,不断完善制度,提升遗产保护的韧性与效能。

 

在六场主题讨论中,嘉宾们进一步围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与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框架深入交流:就气候变化威胁的适应策略与国际合作、世界遗产地的废弃物管理与碳管理、绿色文创赋能可持续经济产业、世界遗产地的文化共生等议题进行案例分享,共同见证绿色分论坛设置的初心——殊途同归,多元行动终汇成绿色转型的寰宇共识。

 

 

中国智慧应对气候变化

本届太和论坛还特别设置了“故宫零废弃”主题导览。与会嘉宾先后走访太和殿、乾清门,走近箭亭广场生态堆肥花坛等标志性点位,现场察看废弃物分类、资源化利用与绿色运营的应用场景,直观感受这座世界遗产地在绿色转型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与示范效应。从实地观摩到深入研讨,与会嘉宾们的所见所感,正是“故宫零废弃”项目近六年深耕的成果缩影。

 

该项目由故宫博物院与万科公益基金会于 2020 年联合发起,旨在促进遗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通过建立精细化废弃物管理体系、探索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生物多样性保护、拓展公众参与维度等,形成体系化、可复制的零废弃治理模式。在全院上下的努力下,项目取得显著成果,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故宫博物院人均垃圾产生量减少至115.3 克/人/天,相较2021年下降了31.2%,除此之外,2024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为28%,相较2021年提升了1.5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背后,不仅凝结着精细化管理与持续创新的努力,更彰显了这座世界遗产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的担当与探索。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谢晓慧在绿色分论坛上表示:“万科公益基金会在‘故宫零废弃’项目中扮演实验员、连接器、赋能者的角色,可以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温度和更多的韧性,让每一处世界遗产地都成为可持续生活的鲜活示范。”

 

历经近六年的持续推进,“故宫零废弃”正在从单个项目实践,逐步升级为可供推广的系统方法论——《故宫博物院零废弃办会指南》《故宫零废弃导游行动指南》《文华飞羽集 —— 故宫博物院的生物多样性》等 5 本经验总结手册成果,既让“故宫零废弃”的实践经验形成可落地的操作范式,更推动共建绿色故宫的行动网络持续延伸。

 

与此同时,“绿色故宫” 社会教育体系已构建起多维矩阵,不仅涵盖线下艺术工作坊、线上视频课程与 “馆校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更新增了绿色故宫青少版网站,为青少年及公众提供精准化科普服务。此外,故宫零废弃的实践经验还走进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等国际场合,持续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

 

“故宫零废弃”项目亮相国际会议

 

百年故宫博物院以文明守护者回望来路,以时代愿景引领者书写新章。正如王旭东院长在闭幕式总结发言所说,太和之美寓意着宇宙间万物最高的和谐境界,是我们全人类共同努力的终极目标。论坛的举办与倡议的发布,是我们对太和理念的当代诠释与最佳实践。我们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青山绿水与千年古迹相映生辉,让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我们今日的共同选择,能让全人类的遗产走向一个充满生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