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人员就郑振铎先生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博事业发展方面为我国作出的杰出贡献,以及其在文学等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进行了阐述与探讨。郑振铎(1898-1958),祖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郑振铎先生是我国近现代学贯中西的文学家、翻译家,同时也是优秀的史学家、文物鉴赏家和收藏家。19岁考入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今北京交通大学)。五四时期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与瞿秋白合编《新社会》旬刊。后曾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学府,出版了《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著作,并与鲁迅合作完成《北平笺谱》。
作为新中国第一任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先生是一名高瞻远瞩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为我国文物工作理顺发展思路的同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全面推进文物调查和田野考古,强调博物馆建设与文物展览工作,积极推动文物立法,制定《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保护古迹、文物办法》等管理条款。此外,他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单位”的创建和管理制度,称其为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工作”。
而对于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郑振铎先生一生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抗日战争时期,他曾与有识之士在上海秘密组成“文献保存同志会”,为国家抢购了善本古籍3800余种,数量已接近于北平图书馆馆藏善本的总数;又曾以一己之力编印《中国版画史图录》、《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为后世留下珍贵的参考研究资料。就任文物局局长之后,郑振铎先生为抢救流失的国宝,与同仁们多方奔走,呕心沥血。五十年代,他主持成立了文物征集小组和北海团城文物收购点,陆续将许多文物精品收归国有。举世闻名的“三希帖”中的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便是在郑振铎先生的积极推动下,由国家以35万港元重金从香港回购的。又曾说服张大千先生将其最心爱的藏品《韩熙载夜宴图》等一批国宝级文物低价转让给了祖国。而郑振铎先生自己更是率先垂范,将其多年购藏的六百余件陶俑悉数捐献给了国家。他还倡议从事文物工作的人员,不能购买和收藏文物。该倡议在1997年被列为国家文物局颁发的《中国文物、博物馆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之一。
为缅怀郑振铎先生为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弘扬他的学术思想和奉献精神,故宫博物院曾在2004年举办“郑振铎捐献陶俑特展”,今年又举办了“郑振铎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这些展览展出了先生毕生倾囊收购并无私捐赠国家的陶俑及陶瓷器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