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情怀 无私奉献——虞翟庆媛女士向故宫博物院捐赠文物
故土情怀 无私奉献——虞翟庆媛女士向故宫博物院捐赠文物
故土情怀 无私奉献——虞翟庆媛女士向故宫博物院捐赠文物
时间:2017-04-28
  2017年4月13日上午,虞翟庆媛女士捐赠文物仪式在故宫博物院举行。来自台湾的翟庆媛女士向故宫博物院无偿捐赠了清晚期绛色彩云金龙纹妆花纱蟒袍及绛色云龙纹妆花纱蟒袍两件家藏文物。故宫博物院任万平副院长向其颁发捐赠证书,并对其无偿捐赠的义举表示由衷感谢。虞翟庆媛女士及其来自长春、上海、台湾、澳大利亚等地的家属,以及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宫廷部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出席。
  虞翟庆媛女士所捐赠的两件蟒袍分别为绛色彩云金龙纹妆花纱蟒袍、绛色云龙纹妆花纱蟒袍,是其父亲翟青松的官服。翟青松在晚清、民国时期担任外交官员,其旧居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干面胡同。两件蟒袍品相完好,其纹样虽然与《大清会典》记载不完全吻合,但从工艺细节看应是成于清代晚期,为官员自行采办的官服。工艺水平在同类官服中也属上乘。鉴于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服饰多以帝后服饰为主,官员服装极少,这两件蟒袍的入藏将有益于完善院藏织绣类文物的收藏体系,对于清代晚期官服制度及织绣工艺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虞翟庆媛女士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移居台湾,她希望,这些文物可以回到故土,入藏蕴含深厚宫廷文化底蕴的故宫博物院,以发挥它应有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故宫博物院建院90余年来,藏品能够在原清宫旧藏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地充实,既得益于国家的关心和支持,也与海内外各界人士的鼎力相助密不可分。近二十年来,我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繁荣发展,文物艺术品价格冲高上扬趋势明显,这使得故宫“征集原清宫遗散在外的文物和各艺术门类中的精品”的难度亦有所加大。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虞翟庆媛女士的捐赠义举更显难能可贵,令人钦佩。

相关背景资料:

  虞翟庆媛女士,现年93岁,曾居住在北京市东城区干面胡同,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移居台湾。虞翟庆媛女士的父亲翟青松,字健人,1870年7月27日生于上海,祖籍安徽泾县桃花潭水东翟村。翟青松祖父翟蕴山以教学为生,父亲翟俊辉在芜湖、上海经商。1863年11月,江苏巡抚李鸿章奏请仿北京同文馆设立上海广方言馆,招收十四岁以下学童学习外语及自然科学。翟青松进入上海广方言馆学习,并以优等毕业。1890年,广方言馆以优等生的资格,将翟青松与陆徵祥、刘境人、刘式训等七人保送到京师同文馆深造,主攻德语、法语。学习期满后即被总理衙门派往德国使馆实习,实习结束后回国授封八品京官,任理藩院主事,并娶同邑人舒氏为妻。1900年,在义和拳运动中,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寻衅被清兵击毙,以此为导火索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事件。根据辛丑条约,清廷派醇亲王载沣为专使,由内阁侍读学士张翼、副都统荫昌陪同前往德国致歉,翟青松作为翻译随同出访。事后翟青松被清廷授予三品官衔,其夫人王良月被册封为四品诰命夫人。
  1901年,翟青松调任驻意大利使馆通译官,后晋升为参赞。在意期间完成了《意大利财政书(四种)》等重要译著,为我国现代财政税收制度的建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09年,醇亲王载沣摄政,任命其弟贝勒郡王载洵与海军提督萨镇冰为筹办海军大臣,赴德、英、奥、意等国考察。翟青松协助清廷订购意大利铁甲舰一艘。1910年,翟青松卸职回乡。民国初期,翟青松任外交部秘书,后调任驻丹麦公使、驻俄一等秘书等职。1918年,翟青松先后出任外交部通商交易司帮办、安徽烟酒专卖事务总局局长、外交部参事等职。因功勋卓著,民国政府授予二等嘉禾奖章。1939年6月19日,翟青松辞世,享年69岁,安葬在北京万安公墓。墓盖刻有“翟公健人安徽泾县桃花潭人之墓”,墓碑立海盐朱凤蔚撰文、泾县查旭书写、吴江杨天骥篆额的墓表。

龙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妆花

妆花是云锦中的一种,属于提花丝织品,有妆花缎、妆花绢、妆花罗、妆花纱等。其特点是织造工艺复杂,色彩多而变化丰富。织造方法系用各种颜色的绒管对花纹的各个局部做通经断纬的挖花妆彩,因而织物的背面有彩色拋绒(或称回梭绒)。因其彩纬多,故织料较厚重。

妆花纱

丝织物名称。即在纱地上织彩色花纹,是纬线起花织物的一种,多用于各种夏季服饰。

会典

记载一个朝代官署职掌制度的书。唐代时有《唐六典》,虽为六,实包括中央地方所有官署的体制。明清时改称会典,仍以六部为纲。清又有会典则例与会典并行。

《大清会典》

书名。简称《清会典》。清官修政书。康熙时初修,雍正、乾隆、嘉庆、光绪各朝叠加续纂。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成书一百六十二卷;雍正十一年(1733年)成书二百五十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成书一百卷;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成书八十卷;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成书一百卷。采取“以官统事,以事隶官”的写法,以政府机构为纲,系以各种政事。各朝所修《会典》叙事时间相接,汇编清代各官衙的执掌、政令、事例及职官、仪礼等制度,为研究清代典制的重要资料。各书成书时均有殿本。

巡抚

别称抚台、抚军、抚院、部院等。明永乐年间以朝臣巡视地方、安抚军民,谓之巡抚,或名镇守,非地方专任,事毕即停。明宣德五年(1430年)始于各省专设,成为定员。景泰四年(1453年)加都御史衔。名称以管辖地区及职责不同而时相参错。巡抚兼军务加提督,有总兵地方,加赞理或参赞。所辖多、事众者,加总督。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以及总理巡视抚治等员,皆加都御史衔或副都御史衔。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清初沿明制,无定员。后来每省均一,或由总督兼任。乾隆十四年(1749年)定,巡抚不由侍郎授者,俱兼右副都御史,是否兼兵部侍郎衔由吏部请旨定夺。兼侍郎衔者为正二品。

义和

清代中晚期出售金银首饰的私营商号。

亲王

爵位名。其名始于南朝末期。隋代以皇帝的伯叔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唐代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宋明各代一般因袭不改。清代宗室封爵的第一级称为和硕亲王,主要用以封皇子,蒙古贵族亦有封亲王者。

内阁

明代始设的中央机关。清代内阁系由关外时期的内三院所改,至康熙九年(1670年)始成定制,名义上是最高的权力机关,赞襄庶政,办理章疏等,但由于清代先后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等权力机关,大大削弱了其实际预政的功能。

都统

武职官名。始见于前秦,唐及辽、金亦置。清代都统有三类:①八旗组织中一旗的最高军政长官。满语称“固山额真”,为从一品。分掌该旗之户籍、田宅、教养、营制、兵械以及选官序爵、操演训练等军政事务。②驻防八旗的最高军政长官之一。于不设驻防将军之地置之。除掌驻防旗营军政事务外,并兼管驻防地区的民政事务。③驻扎新疆地区的军政长官之一。

政书

“政书”一名首见于《四库全书》,专门记述历代王朝典章制度的沿革变化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贝勒

满语的音译,相当于部落的酋长。清朝封爵名。原为满族贵族的称号,其尤尊者称和硕贝勒(意为统辖四方的贝勒)。清崇德元年(1636年),定封爵,置贝勒于亲王、郡王下。崇德以前的贝勒,实相当后来的亲王。

郡王

爵位名。其名始于西晋。唐宋以后,郡王皆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号。除皇室外,臣下亦可封郡王。清代宗室封爵的第三级称为多罗郡王,简称郡王。

载洵

载洵(1885-1949年),醇亲王奕譞第6子,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慈禧太后指定过继给瑞郡王弈誌为嗣,降袭贝勒后加郡王衔,并任海军大臣。

提督

清代设提督军务总兵官,简称提督,俗称“军门”或“提台”,为武职从一品官,为各省绿营的最高长官,管理一省军政,节制全省各镇总兵。

萨镇冰

萨镇冰(1858-1952年),福建闽侯人,船政学堂毕业后被派往英国学习航海。甲午战争期间任康济练习舰管带,后任广东水师提督,筹办海军大臣,巡洋、长江舰队统制等。辛亥革命后,担任海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等。1949年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等。

万安

万安(?--1488年),字循吉,眉州(四川眉山)人。正统年间进士,成化年间为礼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内结受宠宦官,献房中术讨好宪宗,深得宪宗信任,而入阁参机务,累迁谨身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任职首辅。宪宗临朝视事,话没说完,首辅万安便顿首呼万岁,人称“万岁阁老”。在阁位20年,每次均令门生为主考官,子孙甥婿纷纷登第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