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永纪念座谈会暨《思文永在——我的父亲考古学家梁思永》首发式在故宫举行
梁思永纪念座谈会暨《思文永在——我的父亲考古学家梁思永》首发式在故宫举行
时间:2016-10-11
  梁思永先生纪念座谈会暨《思文永在——我的父亲考古学家梁思永》首发式于2016年9月21日在故宫博物院建福宫花园敬胜斋举行。
  梁思永是我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的次子,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当代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曾这样评价梁先生:“梁思永先生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位‘巨星’,是中国考古学最重要的一位奠基人,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事业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中国近代田野考古发掘技术尤其在地层学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是与梁思永先生的杰出贡献密不可分的。1930年秋,梁思永先生对黑龙江昂昂溪含细石器沙丘的发掘,发现黑沙层叠压在黄沙层之上,文化遗物全部出于黑沙层,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第一次采用科学发掘方法对细石器文化遗存的发掘,对于了解北方细石器的埋藏及特征具有重要意义。1931年,梁思永先生在安阳高楼庄后岗,依土质土色划分土层,揭示出了非常清楚的地层关系,这就是著名的后岗三叠层,即:小屯—龙山—仰韶上下叠压关系,从而得出小屯商文化晚于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又晚于仰韶文化的结论,因此,后岗三叠层的发现是解开中国史前文化之谜的钥匙,开创依据土质、土色划分单位自上而下的考古发掘方法,是中国考古地层学的奠基人,在方法论上给殷墟以及后来的发掘者树立了典范,为中国田野考古发掘方法的更新开拓了前景。早在发掘后岗的时候,梁思永先生就运用类型学原则对小屯陶器进行了分析,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类型学方法的初步形成。直至今天,地层学与类型学仍是中国考古学必须坚持的基本的和核心的方法论,而这一方法论的形成梁思永先生厥功至伟。
  《思文永在——我的父亲考古学家梁思永》,是一部关于我国现代考古学的先驱者——梁思永先生的回忆性传记作品,由故宫出版社出版发行。思文,典出诗经周颂,原意为古人怀念先贤后稷的乐歌,作为书名,引申为一部怀念民国考古大师的回忆……永在,意为梁思永的学术遗产与音容笑貌,永传世间。四字缀合在一起,恰好串联起梁思永名字的藏头,一语双关,是为本书书名之用意。书的作者为梁柏有,是梁思永先生之女。全书以深情的笔触,穿越八十年的时光,记叙、回思了一位考古学大师、一位良师益友、一位慈父的生命历程。作者以大量亲身经历,并结合对同代人的采访,广泛搜求历史信息,缀合时代碎片,为读者还原了一位有血有肉的梁思永的真实形象。一代考古大师,从少年意气,到青年逐梦,到收获成功,梁启超眼中那个担当起“中国第一位考古学专门人才”之誉的天之骄子,他的学术道路,生活往事,尽在书中。
  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及北京市文物考研究所、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23个省、市、自治区文物考古机构的领导和专家们齐聚故宫博物院,共同追忆梁思永先生,重温梁思永先生的学术历程,共同探讨中国考古学的理论、方法,展望中国考古学的未来,期冀共同推动中国考古学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故宫自建院以来,一直与考古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13年,故宫考古研究所成立,开始了针对紫禁城以及相关皇家遗存更加系统化、科学、严谨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这让走过90年历程的故宫博物院在考古学领域焕发了新的生机。故宫考古同中国考古学一样,都需要、并正在遵循着梁思永先生的步伐:尽力保持扎根田野考古、务实求真的问学精神,严谨的治学作风以及实现学术创新的胆略与魄力。这不仅是中国考古学与考古研究向前推进的重要动力,也是故宫博物院学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附】梁思永先生生平

1904年生于上海。
1913年随家人回国。
1915年考入清华留美班。
1923年自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毕业,赴美国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获得学士学位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主攻东亚考古。
1928年9月梁思永回哈佛大学研究院继续深造。
1930年夏天,梁思永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后,回国参加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工作。同年秋季,他到黑龙江参加了昂昂溪遗址的发掘。
1931年春,他参加了河南安阳小屯和后冈的发掘。同年秋季,他又参加了山东历城(今章丘)龙山镇城子崖的第二次发掘。他的工作提高了中国考古发掘的科学水平,使之纳入近代考古学的范畴。他还第一次从地层学证据上明确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两个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先后顺序及它们与商代文化之间的关系,这是中国近代考古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重大发现。
1934年,他主笔的《城子崖遗址发掘报告》出版,这是我国首次出版的大型田野考古报告集。抗日战争爆发后,梁思永跟随史语所撤退到长沙,后经桂林入昆明,最后到达四川李庄。
1939年,他在“第六次太平洋学术会议”上提交的论文中,全面总结了龙山文化,该成果一直影响到目前对龙山文化类型的进一步划分。
1948年与其兄梁思成(建筑学家)同时获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北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梁思永结束八年养病生活,继续为考古事业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8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此时尚未成立学部,尚未产生学部委员即院士)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先后负责黑龙江昂昂溪细石器文化遗址、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候家庄西北冈殷王陵、高楼庄后冈小屯、龙山与仰韶三叠层、山东历城龙山镇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等考古发掘工作,考定了仰韶、龙山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
1950年9月,梁思永病重,经四个月休养病情减轻但仍头痛失眠,心悸气短。1954年2月23日再次入院检查,但他的左肺完全失去生理功能,并有严重的心脏病,经医治无效,于4月2日逝世,年仅50岁。

考古学

考古学属于社会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在各种活动中所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来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建福宫

建福宫,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带周围廊。前檐廊左右与抄手游廊相接,左右廊可通至第二进院。室内明间为宝座,东西次间为休憩之处。室内装修为金漆描绘,紫禁城建筑中甚为少见,堪称精品。乾隆皇帝赞其建筑“俭朴而不至陋,环境幽雅而匪遐。”

敬胜斋

敬胜斋,外观九间,内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五间与延春阁正对,两侧接游廊与阁相连。室内阁上有匾曰“旰食宵衣”。是对帝王废寝忘食,勤于政事的赞誉。斋西四间偏于花园的西北角,为乾隆八年西墙西移后所添建。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思想家、政治家和著名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梁启超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后从康有为学习,力图维新。戊戌政变后,出亡日本。其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学贯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一生著述等身,总约千万余字,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饮冰室合集》较称完备。

殷墟

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洹河两岸,面积约24平方公里。遗址发现于20世纪初,1928年正式开始考古发掘,较著名的遗址墓葬有妇好墓、武官村大墓、侯家庄墓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1992年撤县建市)龙山镇而得名。龙山文化可分为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龙山文化陶寺类型等几种类型。山东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延续,据碳14法测定其年代距今约4500—4000年。龙山文化陶器有黑陶、灰陶、红陶、黄褐陶和白陶等,造型有鼎、碗、罐、甗(yǎn,音掩)、鬶(guī,音轨)、盆等,制陶工艺水平比仰韶文化有很大提高。黑陶是该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尤以“蛋壳黑陶”最为精美,以致有人曾将该文化称为“黑陶文化”。 龙山文化薄如蛋壳的黑陶,是陶匠们用快轮拉坯法制成的。龙山文化黑陶的呈色是在烧成后期用烟熏法进行渗炭的结果。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是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21年10月,经中国政府批准,受聘为中国政府农商部矿政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中国地质学家袁复礼等对仰韶村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证实此处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遗址先后经过三次发掘,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在国际上引起极大轰动。仰韶村遗址遂成为中外史学界、考古界向往的“文化圣地”。由于遗址中还发现了非常精美的彩陶,因此,过去有人称之为“彩陶文化”。据碳14法测定年代,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先后经历了约2000年的发展历程。仰韶文化陶器质地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造型有盆、罐、钵、壶、尖底瓶、盒、鼎等。普遍采用泥条圈筑法或泥条盘筑法成型,小件器物则直接用手捏制而成。

北平

即今北京。辽代称燕京,后称南京。金代亦称燕京,后称中都。元代亦称燕京,后称大都。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征虏大将军兼右丞相徐达入元都,诏改大都路为北平府。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改称北京。清代沿用。辛亥革命后,于1928年6月改称北平。1949年9月北平改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