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养心殿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
“走进养心殿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
“走进养心殿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
时间:2016-09-30
    故宫博物院与首都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走进养心殿”专题展9月27日在首都博物馆正式拉开帷幕。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出席展览开幕式并致辞。
    此次展览共展出与养心殿相关的文物268件(套),涉及玉器、陶瓷、珐琅、玻璃、漆器、文房、竹木牙角、生活、宗教、家具、印玺、织绣、法书、古建等众多门类,通过复原养心殿主要建筑空间与陈设,辅以相关历史知识的介绍与补充,力图还原养心殿的格局与氛围。展览共分为“养心殿正殿明间”、“西暖阁”、“三希堂”、“东暖阁”、“仙楼佛塔”、“皇帝日常休息之处”及“天工匠意——皇家造办”7个单元,展现了清代帝王在养心殿的理政活动、生活起居以及国家的兴衰历程。
养心殿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其殿名“养心”二字出自《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在明代,养心殿是皇帝起居听政之外闲居的宫殿,也是皇帝日常用膳的地方。清初顺治、康熙时期,养心殿也是皇帝闲暇时候驻留的地方。从雍正帝移居养心殿开始,    养心殿的功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自此成为皇帝寝宫,并取代乾清宫成为皇帝日常政务活动的中心。此后直至清末,这里一直是清朝政务决策地,所有的关乎军国大事的决策几乎都是在此处产生并宣布与天下,而步入此地的大臣无一例外是皇帝宣召进来的。
    如今,养心殿成为故宫博物院中最著名、最受欢迎,也是最令人耳熟能详的区域之一。每日到此游览的观众总是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参观至此,人们可以看到依照历史进行还原的陈设,也可以去找寻关于雍正皇帝、三希堂或是垂帘听政的轶事。2015年底故宫博物院启动了“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为了对养心殿进行全面的修缮和保护,这一区域随之关闭。这不免让到此参观的观众留下了些许遗憾。
    为了在修缮期间使观众依然能够目睹养心殿的精华,故宫博物院与首都博物馆联袂策划了“走进养心殿”专题展览。观众虽然在故宫暂时无法参观养心殿,但不妨去首都博物馆一睹风采。徜徉在展厅,便能够更贴近地去欣赏养心殿内的布局与陈设,更从容地去体会帝王的家国情怀与生活雅趣。
    近些年来,故宫博物院与首都博物馆合作密切,陆续策划了“故宫珍藏•慈禧的瓷器”、“长宜茀禄:乾隆花园的秘密”、“盛世风华——大清康熙御窑瓷”等众多广受好评的展览。此次展览则是围绕一座宫殿来深入展现清代帝王的指点江山与闲情雅趣,相信会带来不同于以往的全新体会。
    展览将持续至明年2月,展期5个月。

养心殿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明间

古建筑术语。指建筑各面正中四根檐柱之内的空间,其两侧称为次间。

暖阁

暖阁即以槅扇门、隔断板、天花板等在殿堂内建的小屋。

三希

清乾隆内府曾收藏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晋人书迹,高宗弘历视之为稀世珍宝,贮藏于养心殿西暖阁“温室”,颜曰“三希堂”。

仙楼

建筑的室内以木装修隔成二层阁楼,一般作为供奉神佛的处所,故称仙楼。也可用于其它用途。

三希堂

位于紫禁城西六宫之一养心殿内西暖阁,原为乾隆皇帝的书房,名温室。因内府收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乾隆皇帝视为稀世之宝,贮藏于此,并撰《三希堂记》,阐释“三希“之深意,遂易名为三希堂。至今仍保持原貌。

“东暖阁”

养心殿位于内廷内西路西六宫南,从雍正至宣统朝,都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养心殿东暖阁是皇帝休息和每年行开笔式的地方。咸丰十一年(1861年)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掌握了清王朝的统治大权,养心殿东暖阁就成为垂帘听政的地方。现在仍保留着慈禧垂帘听政的原状。

乾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