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举行10月10日院庆日系列活动
故宫博物院举行10月10日院庆日系列活动
时间:2016-11-11

      2016年10月10日是故宫博物院院庆日,为推动“平安故宫”工程的有力实施,故宫当日通过开展太和殿消防实兵演习、拆除彩钢房等活动,迎接建院91年华诞的到来。

彩钢房拆除还原故宫古建筑风貌

  自2013年“平安故宫”工程启动以来,为消除严重安全隐患,提升参观环境,故宫博物院已经开展了三年整治工作。此前为了缓解办公用房、接待用房、科研用房、文物库房、食堂等房屋使用的紧张情况,故宫博物院曾经先后修建了59栋彩钢房以及建设了一些与整体环境不协调的临时建筑,分布在故宫古建筑群内。这些建筑既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又严重影响环境景观,需要及时将这些聚苯材质的彩钢房拆除。故宫博物院自2012年着手对院内彩钢房屋等临时建筑进行整改和拆除。截止到2015年11月,已经完成的聚苯材质彩钢房拆除共计55处,总面积为3040.72平方米。

  此次拆除的彩钢房位于乾清门区域,宁寿门区域,以及南三所区域。其中,乾清门与宁寿门区域彩钢房均为对外经营临时用房,该房屋占用门内左右两侧区域,拆除后将恢复乾清门与宁寿门古建原貌,有利于古建筑梁柱和屋顶的保护,更全面地展示古建筑风采,扩大观众参观游览的空间,为该区域观众导引创造便利条件。南三所彩钢房原为故宫博物院展览部临时办公用房,彩钢房建筑与周围环境不相协调,拆除后将恢复南三所区域古建筑原貌、提升院容环境,减小办公占地面积,为即将开展的南三所古建筑群修缮创造条件。当日上午9时许,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北京市公安消防总队、北京市文物局等有关单位领导,以及新闻媒体等见证下,故宫博物院拆除了位于上述区域的彩钢房建筑。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紫禁城自1420年建成至今的600年间,共发生火灾近100起,防火工作可以说是故宫博物院安全工作的第一要务。位于乾清门和宁寿门两侧的彩钢房与古建筑连接较为紧密,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在此次拆除清理完成之后,将恢复该区域古建筑的原有风貌,还原历史信息,为实现进一步扩大开放面积打好基础,进而全面提升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真实性、和谐性。故宫博物院伴随“平安故宫”工程的推进,决心于明年上半年全部拆除故宫博物院内原有的3600平方米彩钢房建筑和11200平方米其他临时建筑,共计14800平方米,使紫禁城内只有古代建筑和部分经过文物部门批准恢复的传统建筑。使观众看不到任何影响古建筑群风貌和安全的现代临时建筑。

太和殿举行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最大规模消防实兵演习

  故宫的古代建筑形式绝大部分为木质结构,防火工作具有复杂性和严峻性,消防安全压力巨大。定期举办消防演习,做到“灭早、灭小、灭初起”,从编制防火预案到定期组织演练等环节入手进行集中整治,能有效提升防火能力,确保古建筑安全。

  当日上午10时10分,“10•10”消防实兵演习正式开始。演习假定太和殿遭到雷击,闷顶内发生“火灾”,安全监控中心值班人员通过视频监控发现火情,开放管理处现场工作人员发现有人员被困,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其迅速通知消防处值班员,第一时间拨打119报警电话,并组织现场观众进行疏散。接到报警后,故宫博物院微型消防站、应急小分队和三支志愿消防队人员迅速集结赶往火灾发生地点,按照应急预案,扑救初期火灾,之后,公安消防官兵、驻院武警中队和派出所人员对太和殿区域设置警戒线,划定警戒区域,奋力扑救火灾,并对抢救出的文物实行严密保护,禁止无关人员进入;120医务急救人员赶赴现场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并送往医院。演习全程持续近1小时,获得圆满成功。参加消防演习的共有来自故宫博物院、北京市公安消防总队、天安门消防监督处、武警北京总队二师第十支队七中队、故宫派出所等5家单位,共计包括故宫博物院员工、现役官兵和专职队员约500人。

  演习结束后,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北京市公安消防总队政委夏夕岚、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向故宫消防中队赠送了“故宫消防卫士”的光荣匾。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10•10”消防实兵演习,是故宫博物院近年来开展的最大规模的一次消防实战演练。演习的圆满成功,检验了故宫博物院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成果,展现了故宫博物院安全保卫力量与公安消防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联勤联动、快速反应、协同作战,降伏火险灾害及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处置能力。

  故宫博物院每年都要定期举办实战性质的消防演习和业务技能比赛,并曾24次被北京市公安消防总队评为“消防工作先进单位”。此外,还通过举办消防运动会,使故宫博物院全体员工了解和掌握消防知识。

  出席当天活动的还有北京市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费宝岐,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刘正品,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李润华,北京市公安局天安门分局副局长江彦杰等。


附:

  “平安故宫”工程背景资料:“平安故宫”工程于2012年由故宫博物院酝酿提出,2013年4月16日被国务院批准立项,成为重大文化建设工程。该工程旨在全面提升故宫博物院的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传播和观众服务能力,实现对故宫的完整保护和故宫博物院的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建设、地下文物库房改造、基础设施改造、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故宫安全防范新系统、院藏文物防震、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等七个子项目。2015年,“平安故宫”工程实现了近期目标,工程的顺利实施对故宫博物院古建筑、文物藏品和观众的安全保障起到了突出和明显的作用。2016年,“平安故宫”工程开始向2020年的中长期目标迈进,7个子项目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阶段性成果。

  彩钢房拆除有关情况:随着故宫博物院的事业发展和各项工作的开展,为补充工作用房的不足,院内曾先后建起多处彩钢房,有的搭建在古建筑附近或紧贴古建筑,安全通道狭小,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更为严重的是,彩钢板中含有聚苯材质,属于易燃可燃材料,一旦发生火灾,蔓延迅速,极易造成特大火灾事故。通过彩钢房的拆除,有序、逐步的恢复古建筑院落原貌。同时落实彩钢房拆除后的相关工作,包括基础设施管线的整治、墙面的粉刷和修复、地面的铺装和绿植花木的种植等一系列工作,提升故宫博物院整体院容环境。

  太和殿:作为紫禁城中最大的殿宇,中国现存规制最高的古代宫殿建筑,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和文物价值。历史上太和殿共发生2起雷击起火事件,其中1421年发生雷击火灾,太和殿全部焚毁,1440年重新修建;1557年再次因雷击发生火灾,1562年重建。

太和殿

乾清门

宁寿门

南三所

长江

长江,中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海省,流至上海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因江上风帆及众多名胜古迹点缀其间,故有“历史画廊”之称,为诗人和画家们常用的创作题材。

地下文物库房

故宫原有的文物库房,大多利用古建筑,门窗不严,室内潮湿,条件简陋,不能适应藏品保管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为解决文物库房条件落后与文物保管现代化这一矛盾,故宫斥巨资建成了一、二期地下文物库房。 这是目前中国国内面积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地下文物库房。在结构上确保了防水、防潮和防火的功效。库内各房间均设有温湿度检测系统、消防系统、安全监视与报警系统和通风系统。使文物藏品处于恒温、恒湿、安全、可靠的储藏环境中。库内全部使用金属烤漆柜架,文物在进入库房前先经过熏蒸消毒,再贮于柜架之内。这座先进的文物库房,为院藏文物的保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