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制。建于天坛内西侧,东向,为皇帝致斋专用之宫。百官在各自衙署内致斋。斋戒中要求:“不饮酒,不食葱韭薤蒜,不问病,不吊丧,不听乐,不理刑名,不与妻妾同处。”清朝雍正年间宫内建有斋宫,祭天时,皇帝于大内斋宫致斋二日,坛内致斋一日。百官皆斋于公署。其制辞是:“凡陪祀致斋各官不理刑名,不宴会,不听音乐,不入内寝,不问疾吊丧,不饮酒茹荤,不祭神,不扫墓,有疾有服(守孝)者皆弗与,其有故违不到者,察治之。”
2016年10月25日,“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成化瓷器对比展”(简称明代成化御窑瓷器对比展)、“明清御窑瓷器——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陶瓷考古新成果展”(简称明清御窑瓷器考古新成果展)在故宫博物院延禧宫及斋宫开幕。
2014年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合作举办“明代御窑瓷器”展。展览旨在通过将明代景德镇陶厂或御器厂遗址出土落选品与故宫博物院藏正品以对比的方式进行展示,为观众朋友提供一个全面了解明代景德镇御窑烧造瓷器品种和欣赏标准器的机会,以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国陶瓷文化、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明代成化御窑瓷器对比展
“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成化瓷器对比展”系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人民政府在2015年合作成功举办“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洪武、永乐、宣德瓷器展”后,举办的又一个大型专题瓷器展。
20世纪70年代,位于今景德镇市珠山的明代御窑遗址已零星出土过一些明代御窑瓷器残片。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配合基本建设工程对明代御窑遗址进行过多次局部考古发掘,取得丰硕成果,出土的数以吨计的御窑瓷片标本成为研究明代御窑生产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
随着对出土瓷片标本的不断修复、展示和出版,人们发现其中有大量瓷器能与传世品相互印证,而且寄希望于能看到将传世品与出土物进行对比展示。故宫博物院收藏明代御窑瓷器数量多、质量精,与景德镇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传世与出土御窑瓷器对比展,可谓珠联璧合。举办这样的展览,也是让分离数百年的御窑瓷器再次聚首。
“明代御窑瓷器”展属于系列展,鉴于成化御窑瓷器的重要性,今年特单独举办该朝瓷器展。展览共分五个单元,分别为清新优雅——青花、釉里红瓷器,轻盈秀丽——五彩、斗彩瓷器,色彩缤纷——杂釉彩、素三彩瓷器,均匀纯正——颜色釉瓷器,影响深远——后仿成化御窑瓷器。共展出文物183件套。
处于15世纪下半叶的成化朝(1465~1487年)虽然只历时23年,但在整个明代御窑发展史上却非常重要,其重要性仅次于明初永乐、宣德时期。
成化皇帝名朱见深(1447~1487年),庙号宪宗,系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年)长子,朱明皇祖的第六代,年号成化,是明代第八位皇帝。在宫廷艺术方面,朱见深擅长书画,对明代宫廷书画艺术的发展起到过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成化皇帝爱好书法、擅长丹青,又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致使成化朝在御用瓷器烧造方面亦不免受到文人气息的熏陶,清新脱俗,取得非凡成就。
成化御窑瓷器素以胎质洁白细腻、釉质平整油光、装饰题材丰富、构图疏密有致、设色清丽典雅、绘画技艺精湛而闻名于世。早在明代晚期,一些文人笔记,如王士性撰《广志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等,即对成化御窑瓷器给予很高评价,认为明代御窑瓷器以宣(德)、成(化)两朝取得的成就最大,青花瓷器以宣德御窑产品最好,斗彩瓷器则首推成化御窑产品。明代万历前期,精于鉴赏瓷器的文人认为“宣(德)窑”为明代御窑之冠;而万历后期以后,则认为“成(化)窑”在“宣(德)窑”之上。
这次展览故宫博物院首次将珍藏的经过几代专家鉴定过的成化御窑瓷器悉数展出(一些重复品除外),共计67件套,为观众提供了一次较全面欣赏成化御窑瓷器标准器的机会,另外还展出9件具有代表性的后仿成化(或仿成化款)御窑瓷器,供人们对比研究。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则从历年考古所得中遴选出107件套具有代表性的修复品参展,其中有的见于传世品,可与故宫博物院藏品对照展示,使人们一目了然地看出正品与落选品的区别。而展出的不见于传世品的出土物,则能够丰富人们对成化御窑瓷器的认识。
对比展示的成化青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鼓钉三足熏炉、青花寿石茶花图碗、斗彩海水天马图“天”字罐、斗彩婴戏图杯、斗彩折枝葡萄纹高足杯等均为成化御窑瓷器中难得一见的名品。不见于传世品的青花龙穿花纹鹤颈瓶、祭红地抜白云龙纹碗、祭蓝地抜白云凤纹碗、孔雀绿釉菱花口折沿花盆、矾红地绿彩缠枝灵芝纹双耳三足炉、白釉绿彩缠枝灵芝纹双耳三足炉、素三彩鸭形香薰等,则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而展出的青花云龙凤纹盘则非常有趣,其内底龙的一足画成六爪、外壁龙的一足画成四爪,不知工匠有意画错还是无意为之,此盘可能即因此而落选。
今后双方还将合作陆续举办弘治、正德和嘉靖、隆庆、万历朝御窑瓷器对比展。
明清御窑瓷器考古新成果展
“明清御窑瓷器——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陶瓷考古新成果展” 由故宫博物院、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主办,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协办。展出展品共计165件组,多数为景德镇御窑遗址和故宫博物院内考古出土的瓷器。
明清两朝,于江西景德镇设置御器厂(清代改称“御窑厂”),专门为皇家烧造御用瓷器。除皇帝及其家人外,若非皇帝赏赐,任何人不得拥有或使用御用瓷器。为保证御用瓷器所体现的权威性,宫廷对御窑瓷器的烧造一直制定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本次展览,旨在以实物阐述明清御窑管理制度的具体内涵,使观众认识瓷器背后的历史信息。
展览共分5个单元,分别为“生产意图与官样”、“御窑瓷器的落选品及处理方式”、“御窑瓷器的管理和使用”、“御窑与瓷都的形成”、“御窑的新生”。前3个单元阐述了明清御窑瓷器从设计、生产,到使用、废弃的过程,旨在揭示明、清御窑管理制度的具体内涵。第四单元以明代御器厂成功仿烧龙泉青釉瓷器为一缩影,从中窥见御窑厂对景德镇的深远影响。最后,以清末民国旧御窑制度的转变为关注点,讲述了御窑制度对民国时期瓷器生产的影响。
本次展览的重头戏,是2014年以来景德镇御窑遗址和故宫博物院内考古出土的最新成果。这些考古新成果从未展出,属首次公开亮相。
一、景德镇御窑遗址的考古新成果
在御窑厂的遗址范围内,埋藏着数不清的御窑瓷器残片,以及当年制作瓷器的作坊、窑炉等遗迹。御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分三个阶段:20世纪80~90年代,为配合市政工程建设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2002~2004年,多家考古研究机构对御窑遗址的联合考古发掘;2014年以来,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御窑遗址进行的多次考古发掘。前两个阶段的考古工作成果,已通过多种形式公之于众。而2014年以来的最新考古成果,尚未公开展览。本次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陶瓷考古新成果展,就是对这些考古新成果的集中展示。
2014年以来发现的部分遗物,不见于传世品和以往的考古出土品,具有填补御窑瓷器空白的重要学术意义。这些珍贵的御窑瓷器也来到了斋宫展厅。2014年,在御窑厂西侧、龙珠阁以南的发掘区域,出土了明代正德釉上彩瓷器半成品,包括花盆,渣斗,成摞的碗、盘等。这些瓷器的内壁和外底施白釉,已经瓷化。但外壁不施釉,是为了在涩胎上施低温釉彩,然后入炉进行二次焙烧。这种半成品,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很少见到,是研究御窑釉上彩瓷器烧成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
在2014年御窑厂珠山北麓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明正统至成化时期的地层,出土了丰富的瓷片。明正统至天顺时期,御窑瓷器多不署正规年款,因此,过去人们对这一时期瓷器的认识很少,甚至称之为明代御窑瓷器生产史上的“空白期”。本次发掘出土的正统至天顺时期的瓷器,不仅可以证明“空白期”并不空白,而且不乏质量精细的产品。像展品中的矾红彩狮纹盘、绿彩狮纹盘、斗彩绣墩、青花双狮戏球图绣墩等,均堪称御窑瓷器中的精品。
二、故宫博物院的考古新成果
2013年,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成立,这是故宫博物院唯一一个以田野考古为工作内容的研究机构。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后,在故宫博物院内开展了多项配合工程施工的抢救性考古发掘。
2014年,在故宫博物院南大库清宫库房区域发掘一处御窑瓷器残片埋藏坑,出土了大量明、清御窑瓷器残片。这是在景德镇御窑遗址外第一次集中发现明、清御窑瓷器的残器埋藏堆积。在御窑瓷器使用地的考古发现与御窑遗址的发现相对应,使学术界认识到明、清时期御窑瓷器从生产始端到使用末端都处在严格的垄断与管控之下。展品中的洪武釉里红缠枝花纹碗、康熙五彩麻姑献寿图盘、康熙青花螭龙圆点纹折沿盆、雍正瓷胎画珐琅黑地梅竹纹盘,均出土于南大库瓷片埋藏坑。其中,雍正瓷胎画珐琅黑地梅竹纹盘,是首次考古发掘出土的珐琅彩瓷器,传世品中未见完全相同器物。台北故宫收藏一对黑地梅花纹盘,系清宫旧藏,与之相近,但又有所差异。雍正瓷胎画珐琅瓷盘的出土,为探索雍正时期瓷胎画珐琅器物的特点、重新审视传世器物品类,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
三、VR技术带您亲临考古现场
斋宫西暖阁展厅,布置有VR视频观影互动区域。VR技术,即虚拟现实技术。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部的工作人员,远赴景德镇御窑遗址搜集数据,经过后期加工,已将御窑遗址的考古现场进行了三维复原,并搬到斋宫展厅之内。观众佩戴上VR眼镜,立刻从紫禁城穿越到江西景德镇的考古现场。通过操作手持遥控设备,可以随心所欲到达考古工地的每一个角落。烧造瓷器的窑炉、装烧瓷器的匣钵,以及散落在工地的瓷片,一一尽收眼底。这是VR视频技术第一次应用到故宫博物院的展览中,相信一定能给观众朋友带来生动有趣的体验。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王亚民、中共景德镇市委副书记史文斌、景德镇市政协主席黄康明、景德镇市副市长熊皓、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耿宝昌等嘉宾出席展览开幕式。开幕式由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主持。
当日下午,在建福宫花园敬胜斋还召开了“明代成化御窑瓷器对比展“暨“明清御窑瓷器考古新成果展”学术座谈会。
本展览不单独售票,凭故宫博物院门票可免费参观,展期将持续至2017年2月26日,共计4个月。对明清御窑瓷器和文物考古感兴趣的观众一定不要错过。
关键词:
敬胜斋 孔雀绿釉 素三彩 成化青花 康熙五彩 斗彩婴戏图杯 建福宫花园 成化皇帝
明制。建于天坛内西侧,东向,为皇帝致斋专用之宫。百官在各自衙署内致斋。斋戒中要求:“不饮酒,不食葱韭薤蒜,不问病,不吊丧,不听乐,不理刑名,不与妻妾同处。”清朝雍正年间宫内建有斋宫,祭天时,皇帝于大内斋宫致斋二日,坛内致斋一日。百官皆斋于公署。其制辞是:“凡陪祀致斋各官不理刑名,不宴会,不听音乐,不入内寝,不问疾吊丧,不饮酒茹荤,不祭神,不扫墓,有疾有服(守孝)者皆弗与,其有故违不到者,察治之。”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原名新平,因地处昌江东南,故又名昌南镇,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改称景德镇,以皇帝年号名。景德镇地处群山环抱之中,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历史上曾以瓷、茶而闻名中外。瓷、茶并茂,工商辐辏,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曾与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名镇。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始于汉代,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瓷窑遗址为五代时期。明、清以来,随着历朝皇帝在景德镇设御器(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带动了民营瓷业的发展和繁荣,于是,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景德镇也因此博得“瓷都”之美誉。
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始见于明代宣德年间,真正的斗彩则成熟于明成化年间。成化釉上彩一般有三四种,多则达六种以上,色彩较鲜艳。它是以青花料在瓷坯上双勾出花鸟、禽兽、人物的轮廓线,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填入彩料,再入窑经低温烧成。斗彩瓷器以小件杯、碗、高足杯为主,大件瓷器较少。清代斗彩瓷器以雍正斗彩为代表。
釉下彩品种之一,系以氧化铜为呈色剂在胎上彩绘,然后施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因其在釉下彩绘,故称釉里红。釉里红的白地红花,色彩鲜艳,给人以热烈喜庆的感受,自元代创烧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由于铜对窑室内的气氛要求严格,高温下易挥发,因此烧成难度大。元与明初的制品有些呈色不稳定。明、清时烧制的釉里红色彩稳定,且更加艳丽,尤其是清雍正朝的釉里红,不仅色泽鲜红,而且成品率高。
陶瓷中以黄、绿、紫三色釉为主的低温彩釉品种。素三彩是在涩胎上以彩釉填绘早已刻划好的纹样,经低温再次烧成,与唐三彩、宋三彩工艺相似,惟涩胎成瓷。素三彩釉色除黄、绿、紫外,尚有黑、白色,因不用红色,故称“素三彩”。素三彩创烧于明代成化时景德镇,清代康熙年间进一步发展。
新嗣皇帝为已逝皇帝所上牌位之号称庙号,一般开国之帝称“祖”,后世有德之帝称“宗”。
朱见深(1447—1487年),即明宪宗,年号成化(1465-1487年)。朱见深在位期间沉迷于神道之术,纵情声色,以致权奸当道,政治腐败。画史中称他善画神像以及梅、兰、竹、菊等,从其传世的绘画作品来看还是颇有艺术造诣的。
唐人对黑色釉地上饰以天蓝或月白等色花斑的瓷器的称谓。唐代工匠为了改变黑釉瓷器的单调色彩,创造性地在黑色的铁质底釉上施加以铜、锰、钛、磷酸钙等为原料的釉料,经高温烧制,釉料相互融合、浸润,变化出黑蓝、天蓝、褐色、月白等彩色斑纹,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产地主要有河南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产品以腰鼓最为著名。 20世纪60年代,以陈万里、冯先铭为代表的古陶瓷研究者,先后在河南省的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发现唐代烧制花瓷的窑址。其制品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黑色或黑褐色釉饰以月白或灰白彩斑,多产于河南鲁山段店及禹县下白峪和山西交城;一类为黑色、褐色或钧蓝釉色饰以天蓝色彩斑,出产于河南郏县黄道窑和内乡二处。这些窑址出土的标本为我们廓清了唐代花瓷的生产状况。
明万历时举人,字景倩。浙江嘉兴人。所撰《万历野获编》多记万历以前的朝章国政。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形式之一。其绘花朵上下周转,枝叶相互缠绕成图案形式,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等。以莲花为主题者,称缠枝莲。莲花是随佛教的传入而在中国的工艺品上流行开的。魏晋南北朝时佛教艺术在中国大为盛行,莲花便作为佛的象征而广泛出现在中国的工艺品上。南北朝时瓷器上的莲花瓣装饰十分普遍,成为这一时期瓷器装饰的标志性的纹样。此后,莲花就成为瓷器装饰中最普遍的纹样之一。
八吉祥,即法轮、海螺、宝伞、天盖、莲花、宝瓶(罐)、鲤鱼、盘长八种吉祥物。
葡萄本非中国内地所产,系由西域传来。《齐民要术》曰:“汉武帝使张骞到大宛,取葡萄实,如离宫别馆旁尽种之。” 葡萄纹在内地图案装饰艺术中最早见于东汉,到了唐代,葡萄纹在工艺美术领域里已普遍流行。葡萄蔓延的枝条和丰硕的果实象征着“富贵长寿”,深受人们的喜爱。
据文献记载,成化青料系用江西饶州乐平出产的“陂塘青”,又称“平等青”,这种青料含铁量低,没有了宣德青花那种黑斑,其柔和淡雅和透澈的蓝色与宣德青花浓重艳丽的效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栽种花草的盆具。宋代最名贵的瓷花盆品种是钧窑专为宫廷烧制的玫瑰紫釉器,通常与花盆托一起使用。明、清两代花盆造型亦很丰富,有葵花式、海棠式、折沿式、长方、正方、六方、八方、椭圆等式,大小不等,以适应不同用途。装饰上主要有青花、五彩、粉彩等品种。
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其色泽往往带有一种如橙子般的红色,没有铜红纯正鲜艳,但呈色比较稳定,在烧造工艺上比出高温铜红容易得多,因此,御器厂便以矾红取代了铜红。清代矾红被大量使用,一般用于五彩、斗彩器。
蕈的一种。食用灵芝,有强筋骨、益精气的滋补作用。灵芝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具有吉祥长寿的寓意。灵芝的出现,预兆着国泰民安,世事昌达,所谓“圣人休祥,有五色神芝含秀而吐荣”(《神农本草》)。《瑞应图》也称:“芝英者,王者德仁而生。”灵芝图案多出现于各种材质的古代艺术品和建筑彩画中。
一种呈色翠绿透亮似孔雀羽毛的低温色釉,又称翡翠釉、吉翠釉,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以铜为着色剂,釉色有深、浅两种。明代正德时期孔雀绿釉的烧制达到鼎盛阶段,色泽青翠鲜艳。清代康熙年间孔雀绿釉极为盛行,釉色深重葱翠,也有的色浅淡而鲜艳。其釉面薄厚不同,但均开有细碎纹片。
明清两代的官窑,专门烧造宫廷用瓷,也包括朝廷对内外的赏赐和交换品。景德镇御窑厂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初设时有窑20座,宣德年间增至58座。厂内分工计23作,以封建的超经济强制为前提,采用协作形式进行生产。由于御窑厂集中了优秀的制瓷工匠,并可以不计工本地提高质量和创新品种,客观上促进了制瓷技术的进步和整个瓷业的发展。
官样是中国古代官府手工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规范产品形制、保证产品质量的作用。西周时期官府手工业作坊里已经有政府规定的产品标准,唐宋以后关于官样的记载更加详细,或以流行的实物为样,或另行制样,手法各异。手工艺产品的生产中以彩绘图像为官样,至迟从北宋末年就开始流行。明清两代御用官窑生产中的官样形态,有宫中旧藏的瓷器实物、用木旋成的同形器物和彩绘的器物图像三种。
瓷器釉色名。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呈现青绿色泽的釉,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至唐代日臻完美,被誉为“千峰翠色”。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明清之际,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苍翠欲滴,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渣斗,又名奓(音乍)斗,造型来源于瓷器,或可溯源至商周时期的青铜觚。其特点是侈口,高颈,鼓腹,短足,口径可与腹径相等或稍大,颈的高度约占全器的二分之一。当奓斗作为实用器使用时,其功能相当于唾盂。玻璃奓斗只有清代才有,并且流行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嘉庆以后虽有,但品质已差得远了。
不空(705--774年),唐朝时僧人,师子国(斯里兰卡)人。从唐天宝年到大历年不空译出佛教密部经文77部,120余卷,密教因此而兴盛。
古代一种常用的坐具,因其上面常覆盖一方丝绣之物而得名,又名“锦墩”、“鼓墩”或“坐墩”,可用草、藤、木、漆木、瓷、石等材质制成,造型多种多样,往往在亲友交往等非正式场合中使用。
我国传统吉祥纹样之一。一般以雄狮构成,身系绸带,作互相戏球状。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女,自言已见沧海三次变为桑田。相传她手指如鸟爪,能抛米为珠。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她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为王母祝寿。故人们以麻姑与长寿并喻,并常在向女性祝寿时赠献麻姑像,称“麻姑献寿”。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金属胎珐琅工艺之一。作法是先在红铜胎上涂白珐琅,入窑烧结后,在其平滑的表面以各色珐琅料及金绘画图案,再经焙烧而成。这种工艺晚于錾胎和掐丝珐琅,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欧洲画珐琅工艺的影响下烧制成功的。
康熙五彩在明代五彩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使用釉上蓝彩与金彩,使五彩的颜色愈加丰富。蓝彩厚而浓艳,彩之外围有一层光晕。黑彩漆黑光亮。特别是由于金彩的广泛使用,使五彩瓷更加富丽堂皇。康熙五彩瓷器以其优美的造型、鲜丽精致的纹饰而成为康熙朝瓷器中较有代表性的品种。传世的康熙五彩器型较多,有各式瓶、花盆、盘、碗等。纹饰图案主要有花卉、梅鹊、花鸟、仕女、刀马人等。
彩瓷品种之一。系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乾隆时期,宫中收藏的珐琅彩瓷器曾集中存放在端凝殿,据档案记载有400多件。按照清代宫廷档案记载和珐琅彩瓷器原盛匣之标识,珐琅彩瓷器之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器是专供帝后玩赏的艺术品,宫廷控制极为严格。制作它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运送到宫廷后,在皇帝的授意下,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宫廷写字人题写诗句、署款,最后入炭炉经600℃左右焙烧而成。 珐琅料是一种人工烧炼的特殊彩料,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需依赖从欧洲进口,雍正六年以后,清宫造办处已能自炼20余种珐琅料,而且色彩种类比进口彩料更为丰富,遂使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红、蛋黄及蓝色作地,还有一类特有的在宜兴紫砂胎上画珐琅彩的器物。典型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是中国古代彩瓷工艺臻达顶峰时期的产物。那些形状看似普通的珐琅彩盘、碗、瓶等,已摆脱被用作餐具的功能,纯属能给人们视觉带来美的享受的艺术珍品。
暖阁即以槅扇门、隔断板、天花板等在殿堂内建的小屋。
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Virtual Reality),是近年来计算机领域内的一项全新技术。它通过高性能的图型工作站产生逼真的三维仿真场景,再通过投影机将其投影在大型屏幕上,配合音响、交互式控制系统,产生身临其境的视听效果。
窑具的一种。烧窑时用以盛放单件或多件器物。以耐火粘土制成,一般为筒形或漏斗形,也有“M”形、碗形、椭圆形等。
匣钵的使用可避免器物与窑内烟火、灰尘及窑顶落渣等直接接触,从而起到防止瓷器在烧成过程中被污染的作用。另外,使用匣钵可使瓷器受热均匀,成品率得到提高,因此被视作制瓷工艺的一大进步。
建福宫,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带周围廊。前檐廊左右与抄手游廊相接,左右廊可通至第二进院。室内明间为宝座,东西次间为休憩之处。室内装修为金漆描绘,紫禁城建筑中甚为少见,堪称精品。乾隆皇帝赞其建筑“俭朴而不至陋,环境幽雅而匪遐。”
敬胜斋,外观九间,内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五间与延春阁正对,两侧接游廊与阁相连。室内阁上有匾曰“旰食宵衣”。是对帝王废寝忘食,勤于政事的赞誉。斋西四间偏于花园的西北角,为乾隆八年西墙西移后所添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