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福宫,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带周围廊。前檐廊左右与抄手游廊相接,左右廊可通至第二进院。室内明间为宝座,东西次间为休憩之处。室内装修为金漆描绘,紫禁城建筑中甚为少见,堪称精品。乾隆皇帝赞其建筑“俭朴而不至陋,环境幽雅而匪遐。”
2016年11月8日下午,纪录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新闻发布会在故宫博物院建福宫花园敬胜斋召开,宣布该片将定档12月16日上映。影片导演萧寒、B站董事长陈睿、猫眼文化CEO郑志昊、音乐人姚谦、作家绿妖、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及文保科部修复师王有亮、屈峰等嘉宾出席此次活动。
在当天的发布会现场,电影主创人员启动众筹活动并发布众筹视频,众人齐心助力影片热映。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B站董事长陈睿在致辞中谈及故宫人精神与工匠精神、纪录片剧集版与故宫的渊源,以及与B站的故事。导演萧寒、音乐人姚谦与文物修复师畅聊剧集版的延伸话题:工匠精神、慢生活的态度以及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发布会尾声,6张“国之匠心”电影海报隆重揭幕。
匠心感动年轻人,2016年爆款纪录片拍电影
《我在故宫修文物》剧集版于2016年1月在央视首播,该片真实记录了珍贵文物的修复过程,展现这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与传承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状态,展示了故宫文物的原始面貌和文物修复的高超技术,记录“文物医生”和他们的“文物复活术”。播出之后迅速走红网络,在B站获得了极高的人气,点击量近200万,豆瓣评分高达9.4分,超过同为爆款纪录片的《舌尖上的中国》和热播剧《琅琊榜》,成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纪录片。在B站,《我在故宫修文物》收获6万多条弹幕,网友用弹幕表达看片感受:“三集不够看,要看第四集”、“一生只做一件事,文物修复师才叫做工匠精神。”、“简直是故宫的招聘广告,我要投简历”等等。片中的钟表修复师王津成了网友心目中的“男神”,连片中的“御猫”都成了“明星”。剧集版良好口碑的快速传播、发酵,尤其是在年轻人中受到热捧,使很多网友期待能够看到续集。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我在故宫修文物》剧集版的成功,是故宫博物院所蕴藏的“工匠精神”受到了公众的关注并引发了共鸣与思考。匠人之所以称之为“匠”,是因为他们拥有了某种娴熟的技能,这个技能可以通过时间的累积“熟能生巧”,蕴藏在技能背后的,还有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这种“工匠精神”其实是故宫精神的一部分,是一代代“故宫人”积累和传承下来的。
故宫及其皇家收藏凝聚了传统的特别是辉煌时期的中国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国的器用典章、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科学技术以及学术、艺术等领域积累的结晶,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物质载体,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象征物。让古老的紫禁城、年轻的故宫博物院日益焕发生机、永葆活力、益寿延年,是一代又一代“故宫人”始终不变的价值取向,这种故宫精神在时局动荡、艰难维持的历史时期从未间断,在新的机遇和挑战中更是日益可贵、历久弥坚。在故宫博物院,像这些文物修复师一样,年复一年为保护故宫古建筑和文物藏品而默默付出的“故宫人”还有很多。
单霁翔院长希望,能有更多像《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的纪录片进行深入挖掘和精彩展现,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故宫博物院、了解“故宫人”。
萧寒导演表示,此次电影版的发布,一方面是为了回应粉丝的期待,另一方面是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能让纪录片作为一个真正的电影类型走进中国的电影市场,让观众有更多的选择。希望大家能够再度关注渐渐被忽视的工匠精神。对于博物馆来说,在这些技术层面的“手艺”之上的,实际上是对文物,对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敬畏”。
“国之匠心”海报的诞生,一部电影与朋友结缘
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与剧集版最大的不同是:全新的创作者因为对电影价值观的认同而加入,廖庆松担任剪辑指导,姚谦是音乐指导并为电影主题曲做词,歌手陈粒作曲并演唱主题曲,盲人钢琴师黄裕翔任钢琴演奏,严明任图片摄影。此外,还有很多热爱这部电影的创作者都为这部电影助力,使这部纪录片能够以全新的气质走上大银幕。现场揭幕的6张“国之匠心”海报由著名海报设计师阿海设计。他在看完剧集版后表示非常喜欢,剧集版虽着眼中华历史,却从文物修复师这样的“平凡人”身上落脚,使自己感受到了强烈的共鸣,他主动请缨为电影版设计海报,要用行动助力影片热映。
海报分别以6件国宝级珍贵文物为背景,分别是:元代“剔红水仙花纹图盘”、明代“边景昭 竹鹤图轴”、清代“黑色绸绣菊花双蝶图竹柄团扇”、清晚期“掐丝珐琅万寿无疆中碗”、明代“自在观音像”、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缩小的修复师身影镶嵌在文物残损处,寓意“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和修身哲学。经过设计师的巧思构图,修复师的身影巧妙的安置在画面中的文物上,若隐若现,画面形神兼备。6张海报设计精巧,极有质感,压轴发布震撼现场。
一部电影和他的朋友们,一生择一事的态度
源于朋友们的支持,此次故宫发布会的主题名为“一部电影和他的朋友们”,是一次《我在故宫修文物》和他的朋友们交流的盛会。期间,邀请了包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B站董事长陈睿上台致辞,讲述和《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渊源。优质的内容、接地气的表达方式是纪录片能在年轻人中广泛传播的原因。单院长表示:“《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很多地方与故宫的气质相投”。剧集版用亲民的镜头语言表述,年轻人在关注这部纪录片的同时,把更多的目光投进了故宫博物院,故宫仿佛也年轻起来了。
之后的嘉宾对谈环节,嘉宾姚谦、文物修复师与导演萧寒畅聊时代与工匠精神、慢生活的态度以及年轻一代的价值观。“一生择一事”的工匠精神在嘉宾交流中得到深入讨论,姚谦表示,“因与文物修复师的工匠精神产生共鸣,所以欣然同意参与电影主题曲创作”。一众未到场的好友,在现场放出的视频中,表示了对纪录片的喜爱,致敬文物修复师,工匠精神的代表。萧寒导演表示“一生择一事让自己懂得了践行的意义,在未来执导的作品中将会吸收更多年轻元素,在纪录片导演的道路上坚持走下去。”
电影由杭州潜影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及故宫博物院出品,猫眼、B站、微鲸、广州弘图光合联合出品,作家绿妖参与撰稿、摄影师严明参与摄影、著名音乐人姚谦、歌手陈粒、音乐家黄裕翔参与电影音乐制作。
建福宫,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带周围廊。前檐廊左右与抄手游廊相接,左右廊可通至第二进院。室内明间为宝座,东西次间为休憩之处。室内装修为金漆描绘,紫禁城建筑中甚为少见,堪称精品。乾隆皇帝赞其建筑“俭朴而不至陋,环境幽雅而匪遐。”
敬胜斋,外观九间,内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五间与延春阁正对,两侧接游廊与阁相连。室内阁上有匾曰“旰食宵衣”。是对帝王废寝忘食,勤于政事的赞誉。斋西四间偏于花园的西北角,为乾隆八年西墙西移后所添建。
雕漆品种之一,又名“雕红漆”或“红雕漆”。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明黄成《髹饰录·坤集·雕镂第十·剔红》中写道:“剔红,即雕红漆也。……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其法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华美富丽。根据漆色的不同,有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剔犀之分,其中以剔红器最多见。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梵文 (Avalokitesvara)的意译,观世音的略称。其与大势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称为“西方三圣”。又是我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佛典称观音为发大慈悲,即普救世人的大慈大悲菩萨。又作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可见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
瓷器釉色名。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呈现青绿色泽的釉,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至唐代日臻完美,被誉为“千峰翠色”。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明清之际,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苍翠欲滴,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边景昭(生卒年不详),字文进,福建沙县人。明宣德年间官武英殿待诏,擅画花鸟,笔墨承南宋院体,设色沉着雅丽。其子楚芳(一作祥)承父业,占籍锦衣(世袭任职锦衣卫)。
俗称“景泰蓝”。以红铜作胎,将很细的铜扁丝掐成花纹后用药焊于器表,再以随类附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填进丝间,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
典出《诗经·豳风·七月》:“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意为在朝堂上捧举起大酒杯,祝国君万年长寿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