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讲坛第十四讲“清宫钟表收藏与鉴赏”
故宫讲坛第十四讲“清宫钟表收藏与鉴赏”
时间:2013-05-09

  故宫收藏的钟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些精美、复杂的机械,其背后的历史就像它们本身一样璀璨。4月13日,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研究馆员郭福祥以清宫钟表收藏与鉴赏为主题, 在东城区图书馆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据郭福祥介绍,故宫博物院的钟表收藏在世界钟表收藏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中西合璧,具有独特的工艺价值、技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而且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明代,外国传教士带来了机巧的西洋钟,激起了皇帝的好奇心,它成为传教士进入中国及宫廷的敲门砖。收藏神奇的西洋钟迅速成为宫廷和权贵的时尚,到清代更为兴盛。明清宫廷钟表收藏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即宫廷制作、外国使团赠送礼品、地方官员进献、国际贸易等。总的来说,故宫收藏的钟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供宫廷使用,具有超强的观赏性;二是制作不惜工本,汇集了各个门类的最佳工艺和国内外工匠;三是用料考究,彰显皇家气派和格调。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钟表,有清代做钟处制造的钟表,有宫廷在当时国内制表中心——广东督造的钟表,还有来自英国、法国、瑞士等国家的钟表。郭福祥特别指出,尽管各自的文化背景决定了钟表的造型和装饰手法不同,但制作精美、功能复杂是其共性。我们在欣赏赞叹故宫钟表所展现的精美艺术之余,更应该关注其作为中西文化交流载体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郭福祥通过大量的图片向大家展示了钟表上的珐琅、黄金、珍珠、宝石等珍贵装饰,令在场的听众不时发出一阵阵赞美之声,而钟表中西合璧的完美技艺及其复杂的机械原理也令大家叹为观止。很多听众都表示,讲座内容图文并茂,精彩生动,令人大开眼界。

关键词: 珐琅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更多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