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讲坛第二十三讲“震古烁今的紫砂器”
故宫讲坛第二十三讲“震古烁今的紫砂器”
时间:2013-08-27
  8月10日,故宫讲坛第二十三讲在东城区图书馆如期举行,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于富春带来“震古烁今的紫砂器——皇家御藏与宜兴紫砂的鉴赏”的专题讲座。
  于富春介绍,紫砂壶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来自于五个方面:泥、形、工、款、功。小小紫砂壶涵盖了考古学、地质地貌学、陶艺美学,体现了中国茶文化、养生文化,是明清以来文人追捧的收藏品,也是明清两代皇宫的珍藏品。
  从文献、出土的实物来看,紫砂的使用基本在六朝时就开始了。紫砂器的艺术性与实用性在明代得到完美统一。江苏宜兴紫砂具有独特的魅力,其紫砂矿中富含云母,即珍珠的成分,因此宜兴紫砂烧成后具有温润的特质。目前,宜兴紫砂的传统工艺已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宜兴紫砂的发展与江南文化息息相关。江南地区汇聚众多官宦与文人,其所构成的上层社会对于紫砂壶的喜爱推动了紫砂壶工艺的发展。为了满足文人品茶的需求,紫砂壶的造型崇尚小巧,这是紫砂壶制作的转折。除造型艺术外,宜兴紫砂壶还凝结了诗、书、画、印的中国传统艺术。康熙和乾隆时期,珐琅彩釉料的使用,使得紫砂壶的外观更加华美,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原有的质朴之美。
  于富春准备了多种紫砂矿料、矿泥、陶片标本、紫砂器,给观众形象地介绍了各种矿料的特点、练泥工艺、矿泥的价值,让观众明白紫砂壶到底是什么做的,有什么好处;也初步了解紫砂的造假以及危害。在互动环节,观众踊跃来到标本展示台,通过触摸、提问来了解紫砂的实质。很多观众表示,此次讲座除了了解紫砂的历史、艺术之外,还能够直接接触紫砂矿料、标本和制成品,收获颇丰。

宜兴

宜兴(1747—1809年),字桂圃,镶红旗人,清宗室爱新觉罗氏,恒新之子,永字辈。十一岁时授七品笔帖式,曾授太仆寺少卿、内府学士、镶黄旗蒙古副都统、经筵讲官、盛京礼部侍郎、盛京户部侍郎、盛京刑部侍郎、盛京仓场侍郎、山东巡抚、江苏巡抚、领队大臣、科布多参赞大臣、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步军统领、翻译会试考官等职,著有《清文补汇》、《庸言知旨》等要籍。

考古学

考古学属于社会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在各种活动中所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来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

珐琅彩

彩瓷品种之一。系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乾隆时期,宫中收藏的珐琅彩瓷器曾集中存放在端凝殿,据档案记载有400多件。按照清代宫廷档案记载和珐琅彩瓷器原盛匣之标识,珐琅彩瓷器之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器是专供帝后玩赏的艺术品,宫廷控制极为严格。制作它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运送到宫廷后,在皇帝的授意下,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宫廷写字人题写诗句、署款,最后入炭炉经600℃左右焙烧而成。 珐琅料是一种人工烧炼的特殊彩料,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需依赖从欧洲进口,雍正六年以后,清宫造办处已能自炼20余种珐琅料,而且色彩种类比进口彩料更为丰富,遂使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红、蛋黄及蓝色作地,还有一类特有的在宜兴紫砂胎上画珐琅彩的器物。典型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是中国古代彩瓷工艺臻达顶峰时期的产物。那些形状看似普通的珐琅彩盘、碗、瓶等,已摆脱被用作餐具的功能,纯属能给人们视觉带来美的享受的艺术珍品。

更多影像